TA的每日心情 | 慵懒 2012-5-16 16:05 |
---|
签到天数: 6 天 [LV.2]偶尔看看I
|
第二节 资产、负债的计税基础及暂时性差异
对暂时性差异有关内容的提示:
1.暂时性差异:某一项目税法、会计都认可,只不过在同一期间允许扣除的数额不同。
例如:折旧费。
2.暂时性差异分为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和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可抵扣暂时性差异能够减少未来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和应交所得税,形成递延所得税资产;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会增加 未来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和应交所得税,形成递延所得税负债。
知识点3:资产的计税计税基础
一、资产的计税计税基础
资产的计税基础是指资产在未来期间计税时按照税法规定可税前扣除的金额。
即:资产的计税基础=未来期间计税时可税前扣除的金额
初始确认:
计税基础=账面价值
后续计量:
资产在持有过程中,因会计准则规定与税法规定不同,引起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产生差异。
计税基础=取得成本-以前期间按税法规定已税前扣除的金额
(如:固定资产的计税基础=成本-按税法规定在以前期间已提的折旧
无形资产的计税基础=成本-按税法规定在以前期间的累计摊销)
账面价值=按会计准则规定在资产负债表中列示的金额
(如: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原值-累计折旧-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无形资产账面价值=原值-累计摊销-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提示:
1.资产的账面价值<计税基础(或负债账面价值>计税基础),形成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税率=递延所得税资产期末借方余额
2.资产的账面价值>计税基础(或负债账面价值<计税基础),形成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应纳税暂时性差异×税率=递延所得税负债期末贷方余额
理解诀窍:
现在抵扣得少,多交税了,未来就会少交税,形成递延所得税资产。
现在抵扣得多,少交税了,未来就会多交税,形成递延所得税负债。
(一)固定资产
初始计量:账面价值=计税基础
后续计量:由于会计与税法在以下几个方面处理不同,可能造成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之间的差异。
1.折旧方法、折旧年限的差异
2.因计提减值准备而产生差异
计算计税基础时不能扣除减值准备,税法只允许在实际发生减值损失时按实际发生额作税前扣除。
例1:A企业于20×6年12月20日取得的某项固定资产,原价为750万元,使用年限为10年,会计上采用年限平均法计提折旧,净残值为零。税法规定该类固定资产采用加速折旧法计提的折旧可予税前扣除,该企业在计税时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计列折旧,净残值为零。20×8年12月31日,企业估计该项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为550万元。
分析:20×8年12月31日,该项固定资产的账面净值=750-75×2=600(万元),该账面净值大于其可收回金额550万元,两者之间的差额应计提50万元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20×8年12月31日,该项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750-75×2-50=550(万元)
其计税基础=750-750×20%-600×20%=480(万元)
该项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550万元与其计税基础480万元之间的70万元差额,将于未来期间计入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形成递延所得税负债)。
例2:B企业于20×5年年末以750万元购入一项生产用固定资产,按照该项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情况,B企业在会计核算时估计其使用寿命为5年,计税时,按照适用税法规定,其最低折旧年限为10年,该企业计税时按照10年计算确定可税前扣除的折旧额。假定会计与税收均按年限平均法计提折旧,净残值均为零。20×6年该项固定资产按照12个月计提折旧。(本例中假定固定资产未发生减值)
分析:
该项固定资产在20×6年l2月31日的账面价值=750-750÷5=600(万元)
该项固定资产在20×6年12月31日的计税基础=750-750÷10=675(万元)
该项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600万元与其计税基础675万元之间产生的75万元差额,在未来期间会减少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形成递延所得税资产)。
注:此文为专题“一般纳税人的增值税纳税实务”讲义,由财考网老师制作,如果转载请注明出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