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擦汗 2017-9-30 09:09 |
---|
签到天数: 14 天 [LV.3]偶尔看看II
|
年度纳税申报重点审核事项 作者:潘斌
一、审核申报资料是否齐全
查帐征收纳税人办理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时,应报送的资料有:
1、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A类);
2、财务报表;
3、备案事项相关资料;
4、《汇总纳税分支机构分配表》(由总机构报送,包括总机构《分配表》和所属分支机构《分配表》);总机构及分支机构基本情况、分支机构征税方式、分支机构的预缴税情况;
5、委托中介机构鉴证的,应出具双方签订的合同,并附送中介机构出具的包括纳税调整的项目、原因、依据、计算过程、调整金额等内容的报告;
6、上市公司和年销售(营业)收入10亿元以上的集团公司,涉及关联方业务往来的,应同时报送《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年度关联业务往来报告表》;
7、主管税务机关要求报送的其他有关资料。
核定征收纳税人申报时仅需报送《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B类)》
二、审核申报表数据是否完整、逻辑关系是否正确
申报表数据完整与否直接关系到所得税汇算清缴的后续管理,主管税务机关应注意审核纳税人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及其附表与企业财务报表有关项目的数字是否相符,各项目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否对应,计算是否正确。特别要审核以下数据的完整性。
1、附表三中工资薪金支出、职工福利费支出、职工教育经费支出和工会经费支出等项目。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加强个人工资薪金所得与企业工资费用支出比对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9〕259号)的要求,每年要将企业工资费用支出与个人工资薪金所得进行比对,在汇算清缴期间要加强对企业填报的附表三中工资薪金支出、职工福利费支出、职工教育经费支出和工会经费支出等项目的完整性的审核,保证比对工作的顺利进行。
2、加强对附表五中企业从业人数、资产总额、所属行业等项目数据完整性和准确性的审核。数据不完整会造成企业在季度预缴申报中无法享受小型微利企业优惠。
三、审核享受税收优惠的企业是否符合政策规定
对在附表五《税收优惠明细表》中填报数字的企业,应重点审核:
1、是否符合现行减免税政策规定,其中顺延享受优惠政策的,是否属执行新税法后继续执行或延长执行时间范围;属经许可方可享受优惠政策的是否在规定期限内提出申请并已经主管税务机关审批同意;属备案类优惠项目是否已在规定的期限内到主管税务机关备案;是否存在利用关联企业交易转移利润重复享受减免税问题。
2、对享受税收优惠的非营利组织,主管税务机关首先应审核是否在财政、国税、地税发布的《非营利组织免税资格认定公告》所列名单上,再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非营利组织免税资格认定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123号)的要求进行资格审核。
3、对申报“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免税收入的纳税人,应进一步核实免税收入的真实性,防止纳税人将股权转让收入错误填入免税收入。
四、加强收入及税前扣除项目的审核
1、认真审核收入范围,准确界定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各种应税收入、非货币性捐赠收入和债务重组收入等。
2、掌握不同行业生产经营和财务核算特点等相关信息,分行业规范成本归集内容、扣除范围和标准,确认企业的经营收入与经营成本口径是否一致。
3、在对相关税前扣除项目的实地审核当中,要按照《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凭证管理办法》(苏地税规[2011]13号)规定,遵循真实性、合法性和有效性原则,对税前扣除凭证加强管理。
4、加强对工资薪金支出、大额业务招待费和大额会议费支出、跨年度扣除项目如广告宣传费、长期股权投资损失、亏损弥补等费用扣除项目的审核。尤其是工资薪金支出的审核,市局将于汇缴结束后下发工资薪金支出与个人工资薪金所得比对信息,各主管税务机关应根据比对信息确认企业工资薪金支出是否合理。
5、确认企业取得的不征税收入的范围,审核企业的不征税收入用于支出所形成的费用或财产,是否税前扣除或计算相应的折旧、摊销扣除。
6、审核资产损失税前扣除事项,对企业实行清单申报扣除的财产转让损失、合理损耗、清理报废等损失,税务机关要严格审核证据材料,实行专项评估,加强事后跟踪管理;对需专项申报才能税前扣除的损失,要调查核实、程序到位、依法审批,确保资产损失扣除项目的真实性。
7、附表三《纳税调整明细表》中的项目是否存在“调减金额”,纳税调减是否正确。
五、加强对核定征收企业的审核
对实行核定应税所得率征收办法的企业,应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核定征收企业所得税若干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9]377号)、《江苏省地方税务局关于核定征收企业所得税若干问题的通知》(苏地税函[2009]283号)的规定进行汇算清缴,各主管税务机关要对核定征收企业申报的收入或成本准确性,以及应税所得率正确性进行初步审核,对适用政策不准确、逻辑计算错误等问题,要及时提醒纳税人更正申报;应审核定征收企业生产经营范围、主营业务是否发生变化,对主营业务发生变化的,应按适用行业调整应税所得率;对违规享受税收优惠的,要及时进行纠正并补缴税款;应审核是否存在超范围核定征收的情况,对不应核定而核定的企业应督促企业建制建账进行查账征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