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奋斗 1 小时前 |
---|
签到天数: 423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
2010年10月30日 08:55陆鸣 杜琴庆东方早报
各大银行上调首套房贷利率下限,对购房者究竟影响几何?对此,一位业内人士直言,此次上调威力相当于四次加息。
对比利率折扣优惠调整前后贷款人实际增加的购房成本,易居臣信研究中心分析师杨晨青昨日给早报记者算了一笔账。以一笔20年期100万元的商业贷款为例,对于首套购房买家来说,在目前6.14%的基准利率下,如按照原先7折利率计算月供为6217.98元,而如按照上调后的8.5折利率计算月供将增加至6721.14元,贷款人每月还款额增加了503.16元。
而与之前央行加息时5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从5.94%上调至6.14%——即增加贷款人月供115.57元相比,首套购房利率最低折扣从7折提升至8.5折,给购房者直接增加的成本支出相当于4次加息。
杨晨青说,从对市场刚性需求的影响来看,首次购房买家一般经济实力有限,购房预算通常非常紧张,对银行贷款的依赖程度较高,一个月内两成首付和7折利率接连取消,势必将进一步削弱其支付能力,一部分受困于贷款成本提升的刚性需求买家将被迫推迟购房计划,预计今年最后两个月二手房市场成交量萎缩不可避免。
事实上,美联物业各分行的统计显示,自10月政策出台后,刚性需求占了成交的六成以上,但经过加息政策影响后,已缩减至四至五成间,如今首套房贷最低利率上调必将进一步挤压其比例。
美联物业昨日指出,此前政府采取各种一刀切的政策时,对刚性需求的影响尚未大幅波及,此次首套房贷最低利率上调却如巡航导弹般直击刚性需求,预计接下来成交量将大降。
-------------------------------
“二次调控”满月 全国楼市成交量普跌
楼市新政出台时值满月,调控效果已初步显现。记者昨天了解到,新一轮调控下各地楼市成交的回暖态势戛然而止,成交量明显下降。其中北京商品房成交量下降超过三成,价格整体下降6.6%。虽然一些城市如上海,房价尚未出现明显下调,但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在政策叠加效应的影响下,未来一段时间房价回调的可能性在加大。
各地成交量普遍下跌
中国指数研究院监控数据显示,上周监测的35个城市中,20个城市成交量环比下跌,其中15个城市跌幅超过10%。而10个重点城市中,广州位居跌幅之首,跌幅达69.61%,南京、武汉和北京紧随其后,跌幅分别为36.85%、32.11%和27.24%;仅重庆、深圳、杭州和成都成交量上涨,其中深圳环比涨幅近40%。这是由于在最严厉的“限购令”出台后,迫使深圳成交锐减并持续低迷约10天,上周略见起色。
另外,记者从北京中原地产等研究机构了解到,房地产二次调控以来,北京商品房成交量下降超过三成,低价房成交占比上涨也致商品房价格整体下降6.6%。北京中原地产张大伟表示,第四季度房价再度下跌可能性越来越大。
土地市场供求平稳
在二手房市场,各地在观望情绪的笼罩下,成交量亦急速萎缩。记者从上海一家旗下拥有200余家门店的大型房产中介处了解到,9月底新政出台后,该公司成交量锐减超过一半,部门门店10月仅有零星成交。这种现象亦在京深等多地出现,“之前许多想买房的客户,现在连约看房都约不出。”中介人员纷纷叹道。
而在土地市场,近期各地土地市场供求平稳,拍卖过程都较为理性。据中原监测12个重点城市土地市场数据显示,目前各地土地供应仍处于放量状态。上海、天津、杭州3城市拉高了总体溢价水平,优质地块依旧以高溢价成交。但总体来看,开发商报价谨慎。近期商办用地供求逐渐增多,但因商办物业运营模式复杂,资金周转率低,故在土地拍卖中商业地块竞争比不上住宅地块激烈。
开发商短期无虑长期堪忧
在中央“二次调控”政策指向下,各地陆续出台相关细则,有关部委也不断有相应举措跟进。10月20日央行又一次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该举措虽非专门针对房地产业,但限贷及加息效应叠加必将强化楼市调控效应。加上近日证监会宣布暂缓受理房地产开发企业重组申请,并对已受理的房地产类重组将进一步申请征求国土资源部意见,房企借壳上市渠道严重受阻,融资环境再度收紧。而北京率先出台的开发商新房预售款的监管制度,被认为有可能向全国推广,这也被认为掐到了开发商的资金“命门”。
不过,从近期陆续公布的上市房企3季报情况看,前期住宅市场良好的销售令各家标杆房企所拥有的资金情况尚好,短时期内因资金压力而急于降价抛货的可能性并不大。据中原监测的10家标杆房企数据,万科
、保利、中海、富力、复地等5家销售额已完成年度计划四分之三;金地、雅居乐已完成70%以上。
中原集团研究中心高级经理刘渊认为,在国家严厉调控形势下,各家房企目前面临供应放量、销售受控、土地清查、资金门槛提高等多重压力。若各方政策严厉执行和共同作用的话,开发商压力将越来越大。
有券商分析报告认为,利率是否重回加息通道必然成为天平两端的重要砝码,对此前的调控措施起到放大加乘作用,成为市场调整的真正决定力量。(上海证券报 朱楠 于祥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