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开心 2011-10-16 11:49 |
---|
签到天数: 2 天 [LV.1]初来乍到
|
7月24日 人类疲惫心灵最后的家园——黔东南自助游记(三)
黄清早离开郎德前往凯里看国际芦笙节,小C说咱们可不能去凑那份热闹,还留朗德。
清早趴在美人靠上仔细研究了传说中的芦笙场,芦笙场中间立一杆,以杆为中心,用石子铺成如太阳光芒放射状,两头有两匹奔驰的俊马,在网上看到时似乎这有关苗家图腾,很好奇,经过本人亲自考证,这个芦笙场建于1986年,马的组成大部分是水泥,放射状光芒只为好看,没啥太多神秘文化。
到昨晚认识的苗家大嫂家做客吃过早餐,小C不知转到哪去了,我到处瞎转,走过村前风雨桥,听小河流水叮当,到寨后看看,九点多了,看到山下沿路边摆起了十二道拦路酒,知道来客人了,我赶紧下来,路上,一个背巨大包的女孩问:“节目什么时候开始?”我说:“很快了。”这就遇上了此行中的另一个最要紧的人物:北京女孩杨。以后的日子我们一直一起度过,非常快乐。
我俩赶去那边看热闹,鞭炮响起来,身穿盛装的苗家大娘大嫂姑娘小女孩给客人一道道敬苗家自酿的米酒,到寨门,苗家男子穿长衫,用巾缠头,吹起了芦笙,曲调简单悠扬,还有另一种长粗竹子做的乐器和声,配合着左右摇摆动作,别有一番风味。
客人进寨,坐下,表演开始了。
我们得天时地利人和,正住在芦笙场上的木楼上,坐在美人靠上看表演。
芦笙舞、板凳舞、锦鸡舞、满月酒歌舞……都是当地的农民在表演,演的都是生活与生产中产生的歌舞,原汁原味,让人着迷。一曲苗家飞歌,从清亮亮的嗓子飞出,飞过水田,飞过山野,飞过村村寨寨,飞上云端,久久在耳边回荡……最后的压轴节目是十多个男人吹芦笙,长者七八十岁,头发胡子全白了,年轻的才一二十岁,嘴上没毛,手捧的芦笙长的有两层多楼高,小的不过二尺来长,从不同的芦笙里吹出整齐悠扬的曲子,欢乐,明快,还有和音,他们围着芦笙场成一字走着悠悠的步伐,就好象大家在田间一块儿插秧前进。他们的鼓蒙的是带毛的皮,敲出“咚咚”声,铜鼓的声音很清越……一场表演下来,真是迷死人,与电视上看到的绝对不同。
杨兴奋不已,一脸神采飞扬,拿相机咔个不停,小C也忙着拍,一边还说:“去年来的时候他们还有个脸盒大的芦笙,今年不知收哪去了。”
表演大约一个小时,第一拨客人走了,我们也该往下一站流浪了。
杨已联系好往千户苗寨西江的摩的,我们则准备从郎德搭车。
到接待处交钥匙。呵呵,还有一件事忘了,接待处边上还有一个国际公厕,用中英文两种文字标识,可见郎德名气之大。
郎德没有直接到西江的班车,要先到雷山县城,我问村接待处陈主任,陈主任热情地告诉我:“到下面路口有面包车或摩的,都是5元,记住我的电话,有事打电话给我,只要说是我介绍的,别人就不敢宰你。”
赶紧记下陈主任电话,我估计在朗德亮出陈主任的名头,没人敢欺负我们,——这里人热情大方,不存在欺人这事。
路口果然赶上到雷山的面包车,很快到雷山,与小C去了雷山最大的东升超市,买了几斤糖和四十支圆珠笔,准备带给宰荡的小朋友,这给我们的行囊又增加了负担,从雷山再坐车去西江,山路在崇山峻岭中蜿蜒,十分难走,我给颠睡着了,醒来,电视中正播放芦笙节二万多人齐唱侗族大歌,这是第一次听到这种歌,算是先打点底子。
西江下车,杨已联系好了住处,给我们来接行礼,我们到达了一户苗家,有热水,能洗澡,再细看,他们家冰箱电磁炉烧毒柜齐全,说明西江已非常现代,但绝对又保持了传统的风格。
晚餐开始,萝卜菜肉丝汤、肉炒小笋、炸土豆、苗家酸野菜,嗯,味道不错,好客的苗家人拿出米酒,开始喝酒,刚开始也就是为大家欢聚干杯,然后就男主人说:要按苗家的习惯喝酒。他右手拿起酒杯,敬给下一位,下一位必须喝了,才对得起上首这位的敬意。大家依次这样敬下来,喝了一圈,我一直滴酒未沾的也给这种敬法喝下了小半杯。然后左手再来一圈。两圈下来后,喝同心酒:两人各出一只右手一只左手,右端着酒杯,敬给出左手边的人,又是一圈。左手依样再来一圈。喝了同心酒喝筷子酒,用筷子夹着酒杯递给下一位,又是右手一圈,左手一圈。然后女主人唱苗家飞歌,先是祝酒歌,不得不喝,杨已喝得满脸飞红,小C直叫头晕,我喝得最少,也有点迷迷糊糊了,酒歌唱得实在好,唱了酒歌唱情歌,苗家话听不懂,翻译过来的大意是:我在这面山上,怎么看不见妹妹你啊?深情含蓄,实在好听。杨伸出大拇指说:“苗族人民,个个艺术家。”
吃吃喝喝到八九点钟,大家高一脚低一脚地去逛西江的步行街——小石子铺成的,两边有非常有特色的卖银饰、苗家绣品的店铺,杨已买了一条手工百褶裙,我也很喜欢。
到店中,描家绣品好漂亮,主人给我推荐裙子衣服,我左看右看,觉得在现实中穿实在不出去,与杨各穿一条有无数折,挂满许多珠子蜡染了各种花色的裙子,带上苗家银饰,两人提着裙边,如两只开屏的孔雀,**臭美了一番。
回去,杨不胜酒力,很快睡着,我瞌睡上来,枕着一溪流水,睡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