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奋斗 2017-9-21 11:07 |
---|
签到天数: 94 天 [LV.6]常住居民II
|
当前情势下全员全过程积极成本控制(2)
2、为什么说成本控制水平是当前房地产开发商生死攸关的大问题?
先摘录一下万科2008年度报告的一部分内容:
之一:
“一个自由准入的行业,如果行业内外却普遍认为它是高收益的,其结果可想而知。外部资金的涌入和行业内的习惯性思维,造成了2007年土地市场的亢奋,造成了“面粉贵过面包”的异常情形。而这一故事在2008年嘎然而止——2007年高价获取的土地,至少数年之内,恐怕不要说超额收益,甚至连获得社会平均收益水平都变得艰难。”
之二:
“当行业处于牛市状态时,企业对专业能力的追求、奋发图强的斗志容易出现松懈。当看上去任何房屋都可以顺利售出的时候,当房价上升使赚钱变得越来越“容易”的时候,我们是否还孜孜以求地执着于研究客户需求,不断改善产品、服务的品质和性价比?我们是否做到了尽可能精打细算,最合理地分配成本、控制费用,以实现股东利益的最大化?我们是否还在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竭尽全力分析市场、寻找最有效率的销售渠道和方式?——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反思的动力,正是2008带给我们的珍贵礼物。”
我们解读一下上述两段话,也许万科本意不是这样的解释。在一个资产急剧膨胀的年代,人们对于未来房地产价格飙升的预期强烈,面粉贵过面包其实一点不奇怪,例如当年北京顺驰的陶琴9.05亿拿下大兴现在叫顺驰领海的项目,现在你觉得贵吗?当年可是天价呢!问题是当这种预期破灭后,如何消化这样高的土地成本,那考验成本管理的水平啦,当然我这里说的是全成本,而不是很多人尤其是很多私人老板脑袋里仅有的建安成本。这时候的成本管理水平真正意义上决定了房地产开发商的生死,这时候,开发商肯定为这块地做什么样的产品、怎么样安排融资、如何回笼资金、如何压低管理成本大伤脑筋呢!
现在解读第二段话。
我大致把2004年831大限之前的房地产格局划分为关系竞争阶段,这个阶段谁有社会关系,谁能拿到第一手地,那么他就是这个时候竞争有力者或者干脆叫垄断者,北京的成开、天鸿、天津泰达等国企和一些现在已经消失或者还在跌跌撞撞的民企,严格意义上讲这个阶段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房产商,多数是地产商,卖地的赚的比搞开发的赚的多。我曾经供职的万科这个阶段,呵呵,几乎所有的项目都在郊区,不过也成就了万科四季花城、万科城市花园等系列产品。当然万科在天津也在天津城市中心搞了万科中心、城市花园、都市花园,但在城中心的项目不是很成功。这个阶段万科是少数几个靠产品品质、售后服务(强大的客户中心和那时可以说非常超前的物业服务理念)和万客会赢得了一批忠诚客户。然而,这个阶段万科追求产品品质,不顾成本,发生了很多无效成本和沉没成本。我总结这个阶段的万科:制造艺术品而不是商品!典型的案例是天津万科东丽湖的会所,标新立异而已,不中用,现在都不知道如何用!
第二个阶段为资本竞争阶段。大致时间为2005到2007年底,由于资本的嗜血逐利性,这个阶段很快就过去了,但后遗症太多。疯狂时代发生在2007年,到处都是地王,连人才储备和管理水平在行业里很弱的北京北辰,充其量只是一个地方豪杰,都在长沙创造了一个达90亿人民币的地王,当然在寒冷的2008谣传北辰退地损失10亿人民币,那是后话。我知道苏宁确实找个理由把他的地王退了。我曾经供职的万科也卷入地王的争夺中了,曾经也发生过恰巧拍卖现场“录像资料”没了的质疑。在这个阶段,资本长袖善舞,在成都,本地开发商只能看中和记黄埔、万科等大牌开发商你方唱罢我登场。按照郎咸平教授的说法,制造业的不景气和衰退,使得流动性过剩的假象为这场盛宴推波助澜。碧桂园这个偏安广东的低价产品开发商成功上市,一个身价超过一千亿人民币的富豪产生了,万科市值俨然已经超过她的标杆plute啦,成为市值全球最大的房地产开发公司,房地产行业最会卖房的明星式风云人物潘石屹先生的sohu中国也登陆港交所。
这个阶段还有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万达完成了商业地产一哥的涅槃,形成了商业地产、住宅地产、院线、酒店和百货的多元化格局,并在全国几十个城市开建城市综合体,这个万达命名的中国式的shoppingmall。富力地产也涉足商业地产和酒店业,上海万科,呵呵,业联合别人做商业地产,张宝全的今典集团呵呵钟情于酒店和EVD,不知道张老板现在EVD心情如何?金地地产也开始有商业项目部
盛宴还没有结束,就有很多人人吃的太撑,吃的太撑的人都认为房价很会飙升,因为他们深切理解中国外向型经济一定会导致中国广义货币飙升,事实上央行数据也是这样的。当2006-2007年5月股票市场的极度繁荣,政府也只是提升注意投资风险,当2006-2007房价疯长的时候,政府在高喊我们要宏观调控,北京的一个楼盘还是从开盘价13500一周涨1000,直到涨到35000。当五卅大跌停的时候,我们的房价还在涨个不休。然而2008年9月雷曼兄弟这个百年老店的破产,盛宴结束了,但吃撑的人想吐也来不及啦。资本竞争时代就这样匆匆结束了。
这个阶段,我曾在2007年7月份和8月份劝过一个小老板,他当时大约有400万平米的储备,我告诉他该出手了,一定要现金。他答应了,可是回去就舍不得了,我于是在QQ上写了两篇文章:经济危机离我们多远?本来是写给他看的,然后人的欲望会毁去人的一切。前几天在网上再看我写的文章,不胜唏嘘。所以2008年底我拒绝他的邀请去做他那个现在很不爽的小集团的总经理,当然还有当年我跟他出主意买壳上市没有成功有关系,因为也是他的贪心使得这次上市错过良机,人家花个八九千万就能借壳上市,他老人家两三个月就换一个董秘。你说他能成功?花了一个多亿还没有听见水响不说,还惹一身骚!
于是房地产竞争的第三个阶段到了,精细成本管理竞争时代到了。如果非要说开始时间,我告诉大家,第一次谣传地王退地就开始了。
吃进肚里吐不出来怎么办?那就要好好的算计成本,千干万干不如一算,为什么我说是精细成本管理竞争时代而不是精细管理时代呢?
因为产品的同质化越来越来严重,产品创新在高地价时代是要付出代价的,你们看看北京的万国城,2007年4月间,他们的一个人力资源副总监给我介绍手拉手那个项目,二十多万平米的建筑可售面积才十来万,也就是一半左右,你想想她的建安成本又如何?
所以万达集团在管理制度中有一条,成本检验管理水平!
现在简单比较一下几个大牌开发商的成本管理水平。
富力集团设计阶段成本控制很好,尤其是限额设计相当不错,采购优势很强,例如混凝土采购价格就显著比别人低,另外设计、施工、监理都是自己的。但工程管理很弱,总是抢工,抢工成本很高,维修成本也很高。其他费用也高,你看看她的财务报表与万科比你就明白了,她成本优势还是很明显的。
万科集团,产品系列化很高,例如城花、都花和四季花城系列,但成本管理整体一般,但融资管理很是强大,业内难以望其项。但万科的成本波动性不大,稳定。
万达集团,成本制度最健全,尤其是建立在目标成本基础的上决策文件和经营计划书我迄今认为可操做性强。然而执行起来又是一回事,需要加强执行力。尤其是住宅地产产品没有现成系列化,部品没有现成标准化。
本来还要列举一些,又怕自己资料偏颇,引起不必要的麻烦,有兴趣的网上交流吧。我本意无疑评价上述知名企业,他们都是我很敬仰的企业,他们能做大,必然有他们独特的地方。我引用他们的例子是想说明,没有一个企业能已经做到从拿地到物业管理全过程九个环节精细化成本控制管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