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会计网-引领房地产会计行业潮流!

房地产会计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新浪微博连接

一步搞定

论坛热门版块 国内最热门的房地产财务同行交流平台 房产会计问吧 - 房产会计实务 - 纳税筹划

论坛推荐版块 我们的宗旨:房会天下 网聚精英 房产会计专题 - 房产开发资料 - 成本预算

网站培训课程 房地产会计财税专业培训 财税课程咨询 - 课程在线报名

查看: 3336|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筹划] 个人所得税纳税筹划案例分析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17-9-21 11:07
  • 签到天数: 94 天

    [LV.6]常住居民II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4-13 13:34:02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税收筹划,又称节税、税务筹划(Tax Planning或Tax Saving),是指纳税人在实际纳税义务发生之前对纳税负担的低位选择。通俗的说,是指纳税人在充分了解现行税法的基础上,通过掌握相关会计知识,充分利用税率、起征点、减免税等一系列税收优惠,在税法许可的范围内,对收入事先进行筹划和巧妙的安排,尽可能地减少应纳税额的一种合法行为。随着经济日益发展,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个人所得税成为我国纳税人日益关心的税种,如何通过合法的手段来实现节税的目的,是个人理财中重要的技巧。
      我国现行的个人所得税属于分类所得税,税目众多,税率复杂,税负差别较大,而且,还有不少的优惠政策。充分利用各项规定,在纳税义务发生前巧筹划就能达到节税的目的,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纳税筹划方法。
            一、在纳税义务发生前估算收入并根据情况确定税目
    工资、薪金所得适用的是5%-45%的九级超额累进税率;劳务报酬所得适用的20%-40%三级超额累进税率,不同的收入情况采用劳务报酬或工资、薪金计算应纳税所得会产生很大的差异,这就要求纳税人在纳税义务发生前提前筹划,在不违反税法规定的情况下,采用最有利的方式确定税目。       (一)将收入确定为工资、薪金。例,李先生2006年2月从A公司取得工资、薪金1000元,由于单位工资太低,李先生同月在B公司找了一份兼职,取得收入5000元。如果李先生与B公司没有固定的雇佣关系,则按照税法规定,工资、薪金所得和劳务报酬所得应该分别计算征收个人所得税。从A公司取得的工资、薪金没有超过扣除限额,不用纳税。从B公司取得的劳务报酬应纳税额为:5000×(1-20%)×20%=800(元),则二月份王先生共应缴纳个人所得税800元;如果李先生与B公司存在固定的雇佣关系,则两项收入应合并按工资、薪金所得缴纳个人所得税为:(5000+1000-1600)×15%-125=535(元)。显然,在这种情况下,采用工资、薪金计算应缴个人所得税是明智的,因此,李先生应该在与B公司签订固定的雇佣合同,将此项收入由B公司以工资薪金的方式支付给李先生。
        (二)将收入确定为劳务报酬。例,王教授是某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教师,对企业管理颇有研究,经常应企业的邀请,到企业讲课。王教授2006年2月在学校的收入是40000元,为A企业讲课取得讲课收入40000元。如果王教授和A企业存在稳定的雇佣关系,则应按工资、薪金所得缴税,王教授2月份应缴纳所得税额为:(40000+40000-1600)×35%-6375=21065(元)。如果王教授与A企业不存在稳定的雇佣与被雇佣关系,则该项所得应按劳务报酬所得缴纳个人所得税,王教授2月份应纳税额为:资、薪金收入应纳税额:(40000-1600)×25%-1375=8225(元);劳务报酬所得应纳税额:40000×(1-20%)×30%-2000=7600(元),合计15825元,比第一种方法节税21065-15825=5240元。在这种情况下,王教授即使和A企业有长期合作的关系,也不应该将此项收入做为工资、薪金,而应做为自己的一项劳务报酬申报纳税。
            二、合理利用税收临界点
            2005年1月26日,国家税务总局出台了一个新的文件――《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整个人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等计算征收个人所得税方法部题的通知》(国税发[2005]9号),对年终一次性奖金的计税方法做出了新的规定:纳税人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单独作为一个月工资、薪金所得计算纳税,但在计征时,应先将纳税人当月内取得的全年一次性奖金除以12个月,按其商数确定适用税率和速算扣除数并据以计算应扣缴的个人所得税,按这种方法计算年终奖个人税后所得额会产生戏剧性的结果。
            例:刘先生和张先生是某公司两名高级管理人员,年终公司根据两人业绩发放年终奖,刘先生应发年终奖24000元,适用个人所得税税率10%,速算扣除数25元(根据24000/12=2000确定),应缴个人所得税24000×10%-25=2375(元),刘先生实得21625元。张先生应发年终奖25000元,适用个人所得税税率15%,速算扣除数125元(25000/12=2083确定),应缴个人所得税25000×15%-125=3625(元),张先生实得21375元。我们发现,张先生应发年终奖比刘老师多1000(25000-24000)元,但税后所得却少250元(21375-21625)。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根据上述规定的计算方法,年终奖可以分散到各个月来计算税率,并确定相应的速算扣除数,但在最终计算税额时,只扣除1个月的速算扣除数,以上例来说,25000元适用15%的税率,24000元适用10%的税率,税率提高了5%,但速算扣除数只扣除了1个月的125元,这就产生了以上面的怪现象,奖金多的反而税后所得却少了,这是我国个税计算中一个不太合理的地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采用两种方式解决,一是将年终分散到各月发放。这样可以使每月都扣除速算扣数,但这种方法失去了年终奖的本义,另外,如果各月工资水平较高,还可能加重纳税负担。二是将年终奖分成两部分。因为24000元是一个临界点,低于等于24000元高于6000元的年终奖适用税率10%,高于24000元低于60000元的部分适用税率15%,上述张老师25000元刚好超过24000元这个临界点,这样,我们将25000元分成24000元年终奖和1000元第12月月份奖,这样,张老师的年终奖24000元适用税率为10%,税后所得为21625元,1000元的12月月份奖税后收入是1000×10%-25=75(假设张老师12月份工资1600元),张老师最终获得税后奖金收入21625+75=21700元,比一次性发放25000元年终奖多得21700-21375=325元。这种方法即体现了年终奖的本来含义,也没有违反税法的有关规定,只是利用税收临界点在发放年终奖时略微在名称做了一下变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三、分散税基
           利用分散税基避税就是在工资、薪金收入或劳务报酬不均衡时的纳税筹划。
           (一)对于工资、薪金收入各月不均衡的企业,应采用年薪制。由于我国个人所得税对工资薪金所得采用的是九级超额累进税率,随着应纳税所得额的增加,其适用税率也随着攀升,因此某个时期的收入越多,其相应的个人所得税税收比重就越大。如,对于季节性企业,由于这类企业淡、旺季非常明显,若采用月薪制或计件工资制,职工的工资收入将会极不平均,税负将会很高。例:赵先生是一家啤酒企业员工,该企业采用月薪制绩效工资,每年6个月淡季工资每月1000元,6个月旺季工资每月4000元,赵先生每年应纳所得税额为[(4000-1600)×15%-125]×6=1410元,每年应得税后收入为1000×6+4000×6-1410=28590元。若该企业采用年薪制,赵先生每年应纳所得税额为{[(1000×6+4000×6)÷12-1600]×10%-25}×12=780元,其每年应得税后收入为1000×6+4000×6-780=29220元,采用年薪制比采用月薪制每年税负减轻1410-780=630元。由此可见,对于收入不均衡的企业,采用年薪制要比采用月薪制可使职工减轻说收负担。
          (二)劳务报酬等收入尽可能转化为多次性收入。根据我国个人所得税规定,劳务报酬等收入项目是按次计算应纳税额。纳税人取得一次收入,就可以扣除一次费用(股息、红利、利息、偶然所得除外),然后计算出应税所得和应纳税额。在收入额一定的情况下,如果是纳税人多次取得的收入,其可以扣除的费用金额就会加大,相应地,应税所得和应纳税额也会减少。例如,我国个人所得税法规定,劳务报酬所得凡属一次性收入的,以取得该项收入为一次,按次确定应纳税所得额;凡属于同一项目(如设计、装潢、医疗、咨询、讲学、表演等共29项)连续性收入的,以一个月内取得的收入为一次,据以确定应纳税所得额;但如果纳税人当月跨县(含县级市、区)提供了劳务,则应分别计算应纳税额。根据上述规定,如果一个纳税人要给某企业提供咨询服务,则咨询服务最好是跨月进行。例如:张教授应邀到A公司讲课,时间为20天,这时张教授最好同A公司协商,将讲课时间安排到两个月,即一个月的月底和下月月初,同时咨询费也应当分月取得,这样属于两次取得收入,可以两次扣除费用,这样每次的应纳税所得额会大降低,税负会大减轻。若A公司因时间原因,张教授的讲课必须在同一个月内完成,则张教授和A公司可以协商采用跨县来提供讲课服务,例如将讲课地点分别安排在A公司在甲地的总部和乙地的分部,张教授分别在两地讲课,并从两地取得收入,这样也可以达到降低税负的目的。
            四、利用公积金优惠政策
            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金养老保险金征收个人所得税问题的通知》(财税字〔1997〕144号)规定:“(1)企业和个人按照国家或地方政府规定的比例提取并向指定机构实际缴付的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金、基本养老保险金,不计入个人当期的工资、薪金收入,免予征收个人所得税。个人领取提存的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金、基本养老保险金时,免予征收个人所得税。企业可充分利用上述政策,利用当地政府规定的住房公积金最高缴存比例为职工缴纳住房公积金,为职工建立一种长期储备。例如,王先生是一家公司的中层经理,每月的工资薪金所得扣除养老保险及公积金后为1万元,每月要缴纳(10000-1600)×20%-375=1305元的个人所得税。这对王先生来说,是每月一笔固定且不小的“损失”。而公积金免征个人所得税,根据相关规定,补充公积金额度最多可交至职工公积金缴存基数的30%。如果王先生通过单位,按缴存基数1万元交纳补充公积金3000元,则王先生每月交纳个人所得税为(10000-3000-1600)×20%-375=705元,节省了600元。该部分资金不但避开了个人所得税,同时享受了无利息税的存款利息。利用公积金进行贷款购置房产,还可盘活公积金账户中的资金,享受公积金贷款的优惠利率。值得一提的是,对“四金”之外的私人养老保险计划,我国暂时尚未出台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但已有不少国家出台了相关政策。相信随着我国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我国也会朝着这一方向发展。
            总的来说,一个有效的个税筹划,首先是合法的行为,是法律所允许的;其次是成本低廉,合乎经济效益原则;最后是做出有效的事先安排和适当的呈报。通过对现行税法的研究,根据个人在近期内收入情况的预计,制定税收计划,通过合法的手段来实现节税,对于个人来说是一种重要的理财方式。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转发到微博
    九鼎财税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12-2-20 10:09
  • 签到天数: 3 天

    [LV.2]偶尔看看I

    2#
    发表于 2011-9-27 16:02:06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