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会计网-引领房地产会计行业潮流!

房地产会计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新浪微博连接

一步搞定

论坛热门版块 国内最热门的房地产财务同行交流平台 房产会计问吧 - 房产会计实务 - 纳税筹划

论坛推荐版块 我们的宗旨:房会天下 网聚精英 房产会计专题 - 房产开发资料 - 成本预算

网站培训课程 房地产会计财税专业培训 财税课程咨询 - 课程在线报名

查看: 9852|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法规]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所得税若干问题的公告(2011年第34号-2011.6.9)》解读集萃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2-10-19 14:42
  • 签到天数: 5 天

    [LV.2]偶尔看看I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6-18 08:41:1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这个文件读的人很多,本集其精彩处: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所得税若干问题的公告(2011年第34号-2011.6.9)》解读集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以下简称税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现就企业所得税若干问题公告如下:
    【张伟:
    2010年度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刚过,税务总局下发了34号公告,进一步明确了7个企业所得税处理问题。34号公告是自国税函[2008]875号、国税函[2008]828号、国税函[2009]98号、国税函[2009]202号、国税函[2010]79号等综合性企业所得税文件后,又一个未来将会被多次引用的重要文件。】
    一、关于金融企业同期同类贷款利率确定问题
    根据《实施条例》第三十八条规定,非金融企业向非金融企业借款的利息支出,不超过按照金融企业同期同类贷款利率计算的数额的部分,准予税前扣除。鉴于目前我国对金融企业利率要求的具体情况,企业在按照合同要求首次支付利息并进行税前扣除时,应提供“金融企业的同期同类贷款利率情况说明”,以证明其利息支出的合理性。
    【张伟:
    1、同期同类贷款利率包括基准利率加浮动利率。
    早在2003年,总局就曾经以国税函[2003]1114号文件的形式批复四川省地税局,明确同期同类贷款利率包括基准利率加浮动利率。但是,人民银行在2004年发布的银发[2004]251号文件规定,自2004年10月29日开始,商业银行贷款利率不再实行上浮限制,城市信用社和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仍实行上限管理,最大上浮系数为贷款基准利率的2.3倍,因此浮动利率变得不再确定。
    2、34号公告的规定基本上将贷款利息放宽到全部“实际支付的利息”。
    利率参考标准包括了“信托公司、财务公司”等金融机构,而众所周知信托公司的利率是比较高的,因此企业在本省范围内找到一家这样的参考标准,并非难事儿,这样的规定也意味着,只要企业支付的利息不离谱,基本上就可以按照“实际支付的利息”扣除了。
    张国林:
    1)国税函[2009]377号第一条第(四)款规定金融企业包括:银行、信用社、小额贷款公司、保险公司、证券公司、期货公司、信托投资公司、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融资租赁公司、担保公司、财务公司、典当公司等,
    2)以“利率”确定计算利息金额,其他借款费用不计入利息。
    3)“同期同类贷款利率”取得合法证明还是比较难的。
    二、关于企业员工服饰费用支出扣除问题
    企业根据其工作性质和特点,由企业统一制作并要求员工工作时统一着装所发生的工作服饰费用,根据《实施条例》第二十七条的规定,可以作为企业合理的支出给予税前扣除。
    【张国林:

    1
    )“统一制作”表明不能由你、我、他各人自行采购,然后向企业报销。当然由企业指定商店,指定款式、色泽,由各人根据各自身材选择大小,应视同“统一制作”。(实际上是统一采购)

    2)“合理的支出”表明,这是没有设定扣除限额的费用,当然也不是福利费或劳动保护费(劳动保护费在劳动法规中有专门规定)。
    3)现金发放肯定不行。现金发放应视同福利或奖励,缴纳个人所得税。
    三、关于航空企业空勤训练费扣除问题
    航空企业实际发生的飞行员养成费、飞行训练费、乘务训练费、空中保卫员训练费等空勤训练费用,根据《实施条例》第二十七条规定,可以作为航空企业运输成本在税前扣除。
    【王骏:
    飞行员是航空公司的“特殊固定资产”,上述费用是这些“特殊固定资产”的日常维护费用,不能简简单单地套用职工教育经费的标准,也不应该仅仅允许其按照2.5%扣除。
    四、关于房屋、建筑物固定资产改扩建的税务处理问题
    企业对房屋、建筑物固定资产在未足额提取折旧前进行改扩建的,如属于推倒重置的,该资产原值减除提取折旧后的净值,应并入重置后的固定资产计税成本,并在该固定资产投入使用后的次月起,按照税法规定的折旧年限,一并计提折旧;如属于提升功能、增加面积的,该固定资产的改扩建支出,并入该固定资产计税基础,并从改扩建完工投入使用后的次月起,重新按税法规定的该固定资产折旧年限计提折旧,如该改扩建后的固定资产尚可使用的年限低于税法规定的最低年限的,可以按尚可使用的年限计提折旧。
    【张国林:
    1)“推倒重置”对房地产企业,就是拆除(迁)新建。国税总局对不同企业的建筑物,采用同一成本理念是正确的。
    2)“推倒重置”计税成本=重建成本+被拆物净值(重新按规定确定折旧年限);被推倒建筑物若是以拆迁补偿方式取得的,“推倒重置”计税成本=重建成本+拆迁补偿支出】
    3)本文未涉及装修问题。】
    五、投资企业撤回或减少投资的税务处理
    投资企业从被投资企业撤回或减少投资,其取得的资产中,相当于初始出资的部分,应确认为投资收回;相当于被投资企业累计未分配利润和累计盈余公积按减少实收资本比例计算的部分,应确认为股息所得;其余部分确认为投资资产转让所得。
    【张伟:
    1、企业长期股权投资的减少的三种模式。
    第一,转让股权。根据国税函[2010]79号文件与国税函[2009]698号文件规定,转让价款不得减去其对应的被投资企业累积未分配利润和累积盈余公积份额。
    第二,被投资企业清算,企业股权消亡。根据《条例》第11条及财税[2009]60号文件规定,被投资企业清算时,允许在剩余资产中扣减其对应的未分配利润和盈余公积。
    第三,减资分配。34号公告前税法没有明确规定是否可以扣减未分配利润和盈余公积,而34号公告明确比照企业清算。

    2
    、扣除的未分配利润和盈余公积金额只能按照注册资本比例,不能按照公司章程约定分红比例。

    尽管新《公司法》规定,企业章程可以规定投资者不按照出资比例分红,但是为了使得政策更加具有刚性,34号公告明确,必须按照“注册资本比例”来扣减未分配利润和盈余公积。
    3、扣减累积未分配利润和盈余公积份额,不考虑该留存收益是否缴纳过企业所得税。
    虽然政策的出发点是因为企业留存收益是已经缴纳过企业所得税的税后收益,所以为了避免重复纳税,允许企业在分回资产中扣减。但是,实际上由于企业三种原因的存在,使得企业留存收益未必和已纳税款完全对应。
    第一,纳税调增。会使得缴税多,而扣减的留存收益少,企业吃亏了。
    第二,纳税调减。会使得缴税少,而扣减的留存收益多。
    第三,核定征收。核定征收企业会计利润和已经缴纳过的税款完全不成比例,例如企业留存收益为1000万元,实际上该企业核定征收只按照300万元所得额征收过税款,此时依然按照1000万元扣减留存收益,显然企业占大便宜了!
    4、如果撤资分回的资产是非货币性资产,必须按照公允价值确认所得。】
    六、关于企业提供有效凭证时间问题
    企业当年度实际发生的相关成本、费用,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及时取得该成本、费用的有效凭证,企业在预缴季度所得税时,可暂按账面发生金额进行核算;但在汇算清缴时,应补充提供该成本、费用的有效凭证。
    【张国林:
    充分强调了所得税法的“责任发生制原则”,给许多地区12月工资不准预提的做法当头一棒。】
    【张伟:
    跨期取得发票的后续处理问题,仍未完全明确。
    例如,2010年发生了一笔费用100万元,截止2011年5月31日之前,仍未取得发票,2011年企业对该笔费用做了纳税调整处理。
    2011年8月该企业取得了100万发票,那么这100万元应当如何处理呢?
    方案1:追溯调整至2010年,申请退税25万元。该方案的优点是完全符合“权责发生制”的基本理论,缺点是程序繁杂,退税不易。
    方案2:直接扣除在2011年,在2012年1月-5月31号之前在企业所得税前做纳税调减处理。优点是简便易行,缺点是不符合“权责发生制”。
    笔者倾向于方案2,虽然该方案不完全符合权责发生制,但是既然税法中很多条款出于证管便利了,变通了税法的一些原则,又为何不为纳税人提供该项便利呢?
    当然企业如果有避税意图的,仍然要追溯调整,比如:减免税期间故意不去取得扣税凭证的。
    千年龙:本人倾向方案1.依据权责发生制原则和征管法申请退税之规定。】
    七、本公告自2011年7月1日起施行。

    本公告施行以前,企业发生的相关事项已经按照本公告规定处理的,不再调整;已经处理,但与本公告规定处理不一致的,凡涉及需要按照本公告规定调减应纳税所得额的,应当在本公告施行后相应调减2011年度企业应纳税所得额。 特此公告。
    【张伟:
    本条款非常重要,也非常有意思。《立法法》第八十四条规定: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不溯及既往,但为了更好地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和利益而作的特别规定除外。】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转发到微博
    九鼎财税

  • TA的每日心情
    擦汗
    2013-8-21 21:15
  • 签到天数: 179 天

    [LV.7]常住居民III

    2#
    发表于 2011-6-25 22:15:33 |只看该作者
    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2-3-4 10:41
  • 签到天数: 196 天

    [LV.7]常住居民III

    3#
    发表于 2011-6-29 11:38:52 |只看该作者
    学习新税收法规。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