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会计网-引领房地产会计行业潮流!

房地产会计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新浪微博连接

一步搞定

论坛热门版块 国内最热门的房地产财务同行交流平台 房产会计问吧 - 房产会计实务 - 纳税筹划

论坛推荐版块 我们的宗旨:房会天下 网聚精英 房产会计专题 - 房产开发资料 - 成本预算

网站培训课程 房地产会计财税专业培训 财税课程咨询 - 课程在线报名

查看: 2022|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财管] 2010年中级会计师财务管理考试大纲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17-9-21 11:07
  • 签到天数: 94 天

    [LV.6]常住居民II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2-2 12:55:14 |显示全部楼层 |倒序浏览
    《财务管理》考试大纲
      第一章 总 论
      [基本要求]
      (一)掌握财务管理的内容
      (二)掌握财务管理目标理论的各种观点
      (三)熟悉财务管理的环节
      (四)熟悉财务管理的技术、经济、金融和法律环境
      (五)了解财务管理体制
      [考试内容]
      第一节 财务管理目标
      一、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理论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理论中具有代表性的理论主要有: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和相关者利益最大化。
      利润最大化就是企业财务管理以实现利润最大为目标。
      股东财富最大化是企业财务管理以股东财富最大为目标。
      企业价值最大化是企业财务管理以企业价值最大为目标。它要求企业通过采用最优的财务政策,充分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和风险与报酬的关系,在保证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上使企业总价值达到最大。
      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目标是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进一步发展,它要求企业经营中应充分考虑股东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通过合作共赢促使企业实现相关者利益最大。
      二、利益冲突的协调
      将相关者利益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其首要要求就是要协调相关者的利益关系,化解他们之间的利益冲突。
      (一)所有者与经营者利益冲突的协调
      经营者和所有者的主要利益冲突,就是经营者希望在创造财富的同时,能够获取更多的报酬、更多的享受;而所有者则希望以较小的代价(报酬)实现更多的财富增值。协调所有者与经营者利益冲突的方式有解聘、接收、激励。
      (二)所有者与债权人的利益冲突协调
      所有者的目标可能与债权人期望实现的目标发生矛盾。协调所有者与债权人的利益冲突协调的方式有:限制性借债、收回借款或停止借款等。
      第二节 财务管理环节
      一、计划与预算
      (一)财务预测
      财务预测是根据企业财务活动的历史资料,考虑现实的要求和条件,对企业未来的财务活动作出较为具体的预计和测算的过程。财务预测的方法主要有定性预测和定量预测两类。
      (二)财务计划
      财务计划是根据企业整体战略目标和规划,结合财务预测的结果,对财务活动进行规划,并以指标形式落实到每一计划期间的过程。确定财务计划指标的方法主要有平衡法、因素法、比例法和定额法等。
      (三)财务预算
      财务预算是根据财务战略、财务计划和各种预测信息,确定预算期内各种预算指标的过程。财务预算的方法主要包括固定预算与弹性预算,增量预算与零基预算,定期预算和滚动预算等。
      二、决策与控制
      (一)财务决策
      财务决策是按照财务战略目标的总体要求,利用专门的方法对各种备选方案进行比较和分析,从中选出最佳方案的过程。财务决策的方法主要有:(1)经验判断法,如淘汰法、排队法、归类法等;(2)定量分析方法,如优选对比法、数学微分法、线性规划法、概率决策法等。
      (二)财务控制
      财务控制是利用有关信息和特定手段,对企业的财务活动施加影响或调节,以便实现计划所规定的财务目标的过程。财务控制的方法主要有前馈控制、过程控制、反馈控制几种。
      三、分析与考核
      (一)财务分析
      财务分析是根据企业财务报表等信息资料,采用专门方法,系统分析和评价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未来趋势的过程。财务分析的方法主要有比较分析、比率分析、综合分析等。
      (二)财务考核
      财务考核是将报告期实际完成数与规定的考核指标进行对比,确定有关责任单位和个人是否完成任务的过程。财务考核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用绝对指标、相对指标、完成百分比考核,也可用多种财务指标进行综合评价考核。
      第三节 财务管理体制
      一、企业财务管理体制的一般模式
      (一)集权型财务管理体制
      集权型财务管理体制是指企业对各所属单位的所有财务管理决策都进行集中统一,各所属单位没有财务决策权,企业总部财务部门不但参与决策和执行决策,在特定情况下还直接参与各所属单位的执行过程。
      (二)分权型财务管理体制
      分权型财务管理体制是指企业将财务决策权与管理权完全下放到各所属单位,各所属单位只需对一些决策结果报请企业总部备案即可。
      (三)集权与分权相结合型财务管理体制
      集权与分权相结合型财务管理体制实质就是集权下的分权,企业对各所属单位在所有重大问题的决策与处理上实行高度集权,各所属单位则对日常经营活动具有较大的自主权。
      二、集权与分权的选择
      企业的财务特征决定了分权的必然性,而企业的规模效益、风险防范又要求集权。集权和分权的各有利弊和特点。
      从聚合资源优势,贯彻实施企业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的角度,集权型财务管理体制显然是最具保障力的,但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差、成本比较高,而且影响部门的积极性、创造性与应变能力。分权型财务管理体制可以在相当程度上缩短信息传递的时间,减小信息传递过程中的控制问题,从而使信息传递与过程控制等的相关成本得以节约,并能大大提高信息的决策价值与利用效率。但随着权力的分散,就会产生企业管理目标换位问题,这是采用分权型财务管理体制通常无法完全避免的一种成本或代价。
      集权型或分权型财务管理体制的选择,本质上体现着企业的管理政策,是企业基于环境约束与发展战略考虑顺势而定的权变性策略。
      三、企业财务管理体制的设计原则
      从企业的角度出发,其财务管理体制的设定或变更应当遵循如下四项原则:
      (一)与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相适应的原则
      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企业财务管理体制必须以产权管理为核心,以财务管理为主线,以财务制度为依据,体现现代企业制度特别是现代企业产权制度管理的思想。
      (二)明确企业对各所属单位管理中的决策权、执行权与监督权三者分立原则
      现代企业要做到管理科学,必须首先要求从决策与管理程序上做到科学、民主,因此决策权、执行权与监督权三权分立的制度必不可少。
      (三)明确财务综合管理和分层管理思想的原则
      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管理是一种综合管理、战略管理,要求:(1)从企业整体角度对企业的财务战略进行定位;(2)对企业的财务管理行为进行统一规范,做到高层的决策结果能被低层战略经营单位完全执行;(3)以制度管理代替个人的行为管理,从而保证企业管理的连续性;(4)以现代企业财务分层管理思想指导具体的管理实践(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人员、财务经理及财务部门各自的管理内容与管理体系)。
      (四)与企业组织体制相对应的原则
      企业组织体制主要有U型组织、H型组织和M型组织等三种组织形式。U型结构直接从事各所属单位的日常管理,即实行管理层级的集中控制;H型结构实质上是企业集团的组织形式,子公司或分公司具有法人资格或是相对独立的利润中心;M型结构集权程度较高,突出整体优化,具有较强的战略研究、实施功能和内部交易协调能力。它是目前国际上大的企业管理体制的主流形式。M型的具体形式有事业部制、矩阵制、多维结构等。
      四、集权与分权相结合型财务管理体制的一般内容
      总结中国企业的实践,集权与分权相结合型财务管理体制的核心内容,是企业总部应做到制度统一,资金集中,信息集成和人员委派。具体集权内容主要有:应集中制度制定权,筹资、融资权,投资权,用资、担保权,固定资产购置权,财务机构设置权,收益分配权;具体分权内容主要有:分散经营自主权,人员管理权,业务定价权,费用开支的审批权。
      第四节 财务管理环境
      一、技术环境
      财务管理的技术环境,是财务管理得以实现的技术手段和技术条件,它决定着财务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二、经济环境
      经济环境包括经济体制、经济周期、经济发展水平、宏观经济政策、通货膨胀水平等。
      (一)经济体制
      不同经济体制下,企业财务管理有显著区别。经济体制是制约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
      (二)经济周期
      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发展与运行带有一定的波动性。经济运行大体上经历复苏、繁荣、衰退和萧条几个阶段的循环,这种循环叫做经济周期。在不同的经济周期,企业应采用不同的财务管理战略。
      (三)经济发展水平
      财务管理的发展水平是和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的,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财务管理水平也越好。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也有利于经济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四)宏观经济政策
      不同的宏观经济政策,对企业财务管理影响不同。金融政策中的货币发行量、信贷规模会影响企业投资的资金来源和投资的预期收益;财税政策会影响企业的资金结构和投资项目的选择等;价格政策会影响资金的投向和投资的回收期及预期收益;会计制度的改革会影响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进而对企业财务活动的事前预测、决策及事后的评价产生影响等等。
      (五)通货膨胀水平
      通货膨胀对企业财务活动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企业应当采取措施予以防范。在通货膨胀初期,货币面临着贬值的风险,这时企业进行投资可以避免风险,实现资本保值;与客户应签订长期购货合同,以减少物价上涨造成的损失;取得长期负债,保持资本成本的稳定。在通货膨胀持续期,企业可以采用比较严格的信用条件,减少企业债权;调整财务政策,防止和减少企业资本流失等等。
      三、金融环境
      (一)金融机构、金融工具与金融市场
      金融机构主要是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
      金融工具是融通资金的双方在金融市场上进行资金交易、转让的工具,具体分为基本金融工具和衍生金融工具两大类。
      金融市场是指资金供应者和资金需求者双方通过一定的金融工具进行交易而融通资金的场所。
      (二)金融市场的分类
      金融市场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如按期限、功能、融资对象、交易金融工具的属性或地理范围等标准分类。
      (三)货币市场
      货币市场的主要功能是调节短期资金融通。货币市场主要有拆借市场、票据市场、大额定期存单市场和短期债券市场等。
      (四)资本市场
      资本市场的主要功能是实现长期资本融通,它是实现长期资本融通的场所。
      四、法律环境
      (一)法律环境的范畴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企业的经济活动总是在一定法律规范内进行的。法律既约束企业的非法经济行为,也为企业从事各种合法经济活动提供保护。
      (二)法律环境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
      法律环境对企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影响范围包括企业组织形式、公司治理结构、投融资活动、日常经营、收益分配等。不同种类的法律,分别从不同方面约束企业的经济行为,对企业财务管理产生影响。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转发到微博
    九鼎财税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17-9-21 11:07
  • 签到天数: 94 天

    [LV.6]常住居民II

    2#
    发表于 2010-2-2 12:56:13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章 预算管理
      [基本要求]
      (一)掌握各种业务预算和财务预算的编制
      (二)熟悉预算编制的各种方法
      (三)熟悉预算的执行与考核
      (四)了解预算的概念、作用、预算体系
      [考试内容]
      第一节 预算管理的主要内容
      一、预算的特征与作用
      (一)预算的特征
      预算是企业在预测、决策的基础上,以数量和金额的形式反映的企业一定时期内经营、投资、财务等活动的具体计划,是为实现企业目标而对各种资源和企业活动的详细安排。预算具有如下两个特征:预算必须与企业的战略或目标保持一致;其次,数量化和可执行性是预算最主要的特征。
      (二)预算的作用
      预算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预算通过引导和控制经济活动、使企业经营达到预期目标;预算可以实现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预算可以作为各目标业绩考核的标准。
      二、预算的分类与预算体系
      (一)预算的分类
      企业预算可以按不同标准进行多种分类:根据预算内容不同,可以分为业务预算(即经营预算)、专门决策预算、预计预算;从预算指标覆盖的时间长短划分,企业预算分为长期和短期预算。
      (二)预算体系
      各种预算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一般将由业务预算、专门决策预算和财务预算组成的预算体系,又可称为全面预算体系。
      三、预算工作的组织
      预算工作的组织包括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和考核层:企业董事会或类似机构应当对企业预算的管理工作负总责;预算委员会或财务管理部门主要拟订预算的目标、政策,制定预算管理的具体措施和办法,审议、平衡预算方案,组织下达预算,协调解决预算编制和执行中的问题,组织审计、考核预算的执行情况,督促企业完成预算目标;企业财务管理部门具体负责企业预算的跟踪管理,监督预算的执行情况,分析预算与实际执行的差异及原因,提出改进管理的意见与建议;企业内部生产、投资、物资、人力资源、市场营销等职能部门具体负责本部门业务涉及的预算编制、执行、分析等工作,并配合预算委员会或财务管理部门做好企业总预算的综合平衡、协调、分析、控制与考核等工作;企业所属基层单位是企业预算的基本执行单位。
      第二节 预算的编制方法与程序
      一、预算编制方法
      企业可以根据不同的预算项目,分别采用固定预算、弹性预算、增量预算、零基预算、定期预算和滚动预算等方法编制预算。
      (一)固定预算与弹性预算编制方法
      固定预算编制方法,又称静态预算编制方法,是根据预算内正常的、可实现的某一业务量水平为基础来编制的预算。一般适用于固定费用或者数额比较稳定的预算项目。
      弹性预算是在按照成本(费用)习性分类的基础上,根据量、本、利之间的依存关系,考虑到计划期间业务量可能发生的变动,编制出一套适应多种业务量的费用预算,以便分别反映在各该业务量的情况下所应支出的费用水平。
      (二)增量预算与零基预算编制方法
      增量预算是指以基期成本费用水平为基础,结合预算业务量水平及有关降低成本的措施,通过调整有关费用项目而编制预算的方法。增量预算以过去的费用发生水平为基础,主张不需在预算内容上作较大的调整。
      零基预算的全称为“以零为基础编制计划和预算的方法”,它是在编制费用预算时,不考虑以往会计期间所发生的费用项目或费用数额,而是一切以零为出发点,从实际需要逐项审议预算期内各项费用的内容及开支标准是否合理,在综合平衡的基础上编制费用预算的方法。
      (三)定期预算与滚动预算编制方法
      定期预算是指在编制预算时,以不变的会计期间(如日历年度)作为预算期的一种编制预算的方法。
      滚动预算又称连续预算,是指在编制预算时,将预算期与会计期间脱离开,随着预算的执行不断地补充预算,逐期向后滚动,使预算期始终保持为一个固定长度(一般为12个月)的一种预算方法。
      二、预算编制程序
      企业编制预算,一般应按照“上下结合、分级编制、逐级汇总”的程序进行。
      (一)下达目标
      企业董事会或经理办公会根据企业发展战略和预算期经济形势的初步预测,在决策的基础上,提出下一年度企业预算目标,并确定预算编制的政策,由预算委员会下达各预算执行单位。
      (二)编制上报
      各预算执行单位按照企业预算委员会下达的预算目标和政策,结合自身特点以及预测的执行条件,提出详细的本单位预算方案,上报企业财务管理部门。
      (三)审查平衡
      企业财务管理部门对各预算执行单位上报的财务预算方案进行审查、汇总,提出综合平衡的建议。
      (四)审议批准
      企业预算委员会应当责成有关预算执行单位进一步修订、调整。在讨论、调整的基础上,企业财务管理部门正式编制企业年度预算草案,提交董事会或经理办公会审议批准。
      (五)下达执行
      企业财务管理部门对董事会或经理办公会审议批准的年度总预算,一般在次年3月底以前,分解成一系列的指标体系,由预算委员会逐级下达各预算执行单位执行。
      第三节 预算编制
      一、企业年度预算目标与目标利润预算
      (一)年度预算目标
      预算目标源于战略规划、受制于年度经营计划,是运用财务指标对企业及下属单位预算年度经营活动目标的全面、综合表述。通过预算目标,高层管理者可将战略和计划传达给整个组织;每个部门也可以明确在实现战略与计划中需要履行的预算方针与目标责任。
      企业年度预算目标的确定必须解决以下两方面的问题:
      1.建立预算目标的指标体系
      2.测算并确定预算目标的指标值
      (二)目标利润预算方法
      预算目标体系中的核心指标是预计目标利润。目标利润的测算,应在考虑企业出资人盈利要求及战略安排、企业发展对利润的需求等基础上,充分评判主客观条件,进而根据预算年度生产经营、财务活动进行确定。
      为了能够确定一个既积极又可靠的利润目标,企业除全面考虑其经济上的合理性、技术上的可行性和生产经营上的可能性外,还应综合考虑生产经营的分项指标,根据总体指标和分项指标的关系进行综合平衡,制定正确的利润规划。
      企业未来预算期间的目标利润预算通常可用下列方法进行:
      1.量本利分析法
      量本利分析法是根据有关产品的产销数量、销售价格、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等因素与利润之间的相互关系确定企业目标利润的方法:
      目标利润=预计产品产销数量×(单位产品售价-单位产品变动成本)-固定成本费用
      2.比例预算法
      比例预算法是利用利润指标与其它经济指标之间存在的内在比例关系,来确定目标利润的方法。由于销售利润与产品销售收入的多少、产品成本的水平、企业资金总量等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可以分别采用以下比例预算法测定企业的目标利润:
      (1)销售收入利润率法
      它是利用销售利润与销售收入的比例关系确定目标利润的方法。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销售利润多少完全取决于销售收入的多寡,两者成正比例变动。企业可以在上期实际销售收入利润率(或前几期平均销售收入利润率)的基础上,确定目标利润。
      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目标利润=预计销售收入×测算的销售利润率
      (2)成本利润率法
      它是利用利润总额与成本费用的比例关系确定目标利润的方法。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目标利润=预计营业成本费用×核定的成本费用利润率
      式中预计营业成本费用是按成本费用资料加以确定的,而核定的成本费用利润率则可按同行业平均先进水平确定。
      (3)投资资本回报率法
      它是利用利润总额与投资资本平均总额的比例关系确定目标利润的方法。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目标利润=预计投资资本平均总额×核定的投资资本回报率
      按投资资本回报率确定目标利润的实质,就是按要求的企业投资利润率测算目标利润。
      (4)利润增长百分比法
      它是根据有关产品上一期间实际获得的利润额和过去连续若干期间的平均利润增长幅度(百分比),并全面考虑影响利润的有关因素的预期变动而确定企业目标利润的方法。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目标利润=上期利润总额×(1+利润增长百分比)
      3.上加法
      它是企业根据自身发展、不断积累和提高股东分红水平等需要,匡算企业净利润,再倒算利润总额(即目标利润)的方法。
      企业留存收益=盈余公积金+未分配利润
      净利润=
      或:=本年新增留存收益+股利分配额
      目标利润=
      二、主要预算的编制
      通过目标利润预算确定利润目标以后,即可以此为基础,编制全面预算。全面预算的编制应以销售预算为起点,根据各种预算之间的勾稽关系,按顺序从前往后逐步进行,直至编制出预计财务报表。
      (一)销售预算
      销售预算指在销售预测的基础上,根据企业年度目标利润确定的预计销售量、销售单价和销售收入等参数编制的,用于规划预算期销售活动的一种业务预算。
      (二)生产预算
      生产预算是规划预算期生产规模而编制的一种业务预算,它是在销售预算的基础上编制的,并可以作为编制材料采购预算和生产成本预算的依据。
      (三)材料采购预算
      材料采购预算是为了规划预算期材料消耗情况及采购活动而编制的,用于反映预算期各种材料消耗量、采购量、材料消耗成本和材料采购成本等计划信息的一种业务预算。
      (四)直接人工预算
      直接人工预算是一种既反映预算期内人工工时消耗水平,又规划人工成本开支的业务预算。
      (五)制造费用预算
      制造费用预算是指反映生产成本中除直接材料、直接人工以外的一切不能直接计入产品制造成本的间接制造费用的预算。
      (六)单位生产成本预算
      单位生产成本预算是反映预算期内各种产品生产成本水平的一种业务预算。
      (七)销售及管理费用预算
      销售及管理费用预算,是以价值形式反映整个预算期内为销售产品和维持一般行政管理工作而发生的各项目费用支出计划的费用预算。该预算与制造费用预算一样,需要划分固定费用和变动费用列示。
      (八)专门决策预算
      专门决策预算往往涉及长期建设项目的资金投放与筹措,并经常跨年度。
      (九)现金预算
      现金预算,是将业务预算各表中反映的现金收支额和决策预算的现金投资额汇总列出现金收入总额、现金支出总额、现金余缺数及投资、融资数额的预算。
      (十)预计利润表
      预计利润表是用来综合反映企业在计划期的预计经营成果,是企业财务预算中最主要的预算表之一。
      (十一)预计资产负债表
      预计资产负债表是用来反映企业在计划期末预计的财务状况。它的编制需以计划期开始日的资产负债表为基础,然后根据计划期间各项预算的有关资料作必要的调整。
      第四节 预算的执行与考核
      一、预算的执行
      企业预算一经批复下达,各预算执行单位就必须认真组织实施,将预算指标层层分解,从横向到纵向落实到内部各部门、各单位、各环节和各岗位,形成全方位的预算执行责任体系。
      企业应当将预算作为预算期内组织、协调各项经营活动的基本依据,将年度预算细分为月份和季度预算,以分期预算控制确保年度预算目标的实现。
      企业应当强化现金流量的预算管理,严格执行销售、生产和成本费用预算,努力完成利润指标,建立预算报告制度,要求各预算执行单位定期报告预算的执行情况,利用财务报表监控预算的执行情况,及时向预算执行单位、企业财务预算委员会以至董事会或经理办公会提供财务预算的执行进度、执行差异及其对企业预算目标的影响等财务信息,促进企业完成预算目标。
      二、预算的调整
      企业正式下达执行的财务预算,一般不予调整。预算执行单位在执行中由于市场环境、经营条件、政策法规等发生重大变化,致使预算的编制基础不成立,或者将导致预算执行结果产生重大偏差的,可以调整预算。
      企业应当建立内部的弹性预算机制,企业调整预算,应当由预算执行单位逐级向企业财务预算委员会提出书面报告,企业财务管理部门应当对预算执行单位的预算调整报告进行审核分析,集中编制企业年度预算调整方案,提交预算委员会以至企业董事会或经理办公会审议批准,然后下达执行。
      三、预算的分析与考核
      企业应当建立预算分析制度,由预算委员会定期召开财务预算执行分析会议,全面掌握预算的执行情况,研究、解决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纠正预算的执行偏差。
      开展预算执行分析,企业管理部门及各预算执行单位应当充分收集有关财务、业务、市场、技术、政策、法律等方面的有关信息资料,根据不同情况分别采用比率分析、比较分析、因素分析、平衡分析等方法,针对预算的执行偏差,企业财务管理部门及各预算执行单位应当充分,客观地分析产生的原因,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或建议,提交董事会或经理办公会研究决定。
      企业预算委员会应当定期组织预算审计,纠正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维护预算管理的严肃性。预算审计可以采用全面审计,或者抽样审计。
      预算年度终了,预算委员会应当向董事会或者经理办公会报告预算执行情况,并依据预算完成情况和预算审计情况对预算执行单位进行考核。应当结合年度内部经济责任制进行考核,与预算执行单位负责人的奖惩挂钩,并作为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的参考。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17-9-21 11:07
  • 签到天数: 94 天

    [LV.6]常住居民II

    3#
    发表于 2010-2-2 12:58:04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章 筹资管理
      [基本要求]
      (一)掌握股权筹资、债务筹资和衍生金融工具筹资
      (二)熟悉资金需要量预测的方法
      (三)熟悉资本成本计算和资本结构决策方法
      (四)了解筹资的概念、分类
      [考试内容]
      第一节 筹资管理的主要内容
      企业筹资是指企业为了满足其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其他需要,运用一定的筹资方式,筹措和获取所需资金的一种行为。
      一、筹资的分类
      企业筹资可以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一)股权筹资、债务筹资及其他筹资
      股权资本是企业依法长期拥有、能够自主调配运用的资本。
      债务资本是企业按合同取得的在规定期限内需要清偿的债务,是企业向金融机构借款、发行债券、融资租赁等方式取得的资金。
      衍生工具筹资是以股权或债权为基础产生的新的融资方式。如我国上市公司目前最常见的可转换债券融资、认股权证融资。
      (二)直接筹资与间接筹资
      直接筹资是企业直接与资金供应者协商筹集资金。间接筹资是企业从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筹集资金。
      (三)内部筹资与外部筹资
      内部筹资是指企业通过利润留存而形成的筹资来源。外部筹资是指企业向外部筹措资金而形成的筹资来源。
      (四)长期筹资与短期筹资
      长期筹资是指企业筹集资金的使用期限在1年以上的筹资活动。短期筹资是指企业筹集资金的使用期限在1年以内的资金筹集活动。
      二、筹资管理的原则
      (一)遵循国家法律法规,合法筹措资金
      企业的筹资行为和筹资活动必须遵循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法律法规和投资合同约定的责任,合法合规筹资,依法信息披露,维护各方的合法权益。
      (二)分析生产经营情况,正确预测资金需要量
      企业筹集资金,首先要合理预测确定资金的需要量。筹资规模与资金需要量应当匹配一致。
      (三)合理安排筹资时间,适时取得资金
      企业筹集资金,还需要合理预测确定资金需要的时间。要根据资金需求的具体情况,合理安排资金的筹集时间,适时获取所需资金。使筹资与用资在时间上相衔接。
      (四)了解各种筹资渠道,选择资金来源
      企业应当在考虑筹资难易程度的基础上,针对不同来源资金的成本进行分析,尽可能选择经济、可行的筹资渠道与方式,力求降低筹资成本。
      (五)研究各种筹资方式,优化资本结构
      企业筹资要综合考虑股权资金与债务资金的关系、长期资金与短期资金的关系、内部筹资与外部筹资的关系,合理安排资本结构。
      三、企业资本金制度
      资本金制度是国家就企业资本金的筹集、管理以及所有者的责权利等方面所作的法律规范。
      (一)资本金的本质特征
      设立企业必须有法定的资本金。资本金是指企业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的注册资金,是投资者用以进行企业生产经营、承担民事责任而投入的资金。从性质上看,资本金是投资者创建企业所投入的资本,是原始启动资金;从功能上看,资本金是投资者用以享有权益和承担责任的资金;从法律地位来看,投资者只能按所投入的资本金而不是所投入的实际资本数额享有权益和承担责任;从时效来看,投资者不得随意从企业收回资本金,企业可以无限期地占用投资者的出资。
      (二)资本金的筹集
      企业资本金必须满足、《公司法》的最低限额规定。资本金的出资方式可以采取货币资产和非货币资产两种形式出资。资本金缴纳的期限通常有三种办法:一是实收资本制;二是授权资本制;三是折衷资本制。不同出资方式下,应按照评估金额确定资本金的出资额。
      (三)资本金的管理原则
      企业资本金的管理,应当遵循资本保全这一基本原则。实现资本保全的具体要求,可分为资本确定、资本充实和资本维持三大部分内容。
      第二节 股权筹资
      一、吸收直接投资
      吸收直接投资,是指企业按照“共同投资、共同经营、共担风险、共享收益”的原则,直接吸收国家、法人、个人和外商投入资金的一种筹资方式。
      (一)吸收直接投资的种类:吸收国家投资;吸收法人投资;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吸收社会公众投资。
      (二)吸收直接投资的出资方式:以货币资产出资;以实物资产出资;以土地使用权出资;以工业产权出资。
      (三)吸收直接投资的程序:确定筹资数量;寻找投资单位;协商和签署投资协议;取得所筹集的资金。
      (四)吸收直接投资的筹资特点:能够尽快形成生产能力;容易进行信息沟通;手续相对比较简便;筹资费用较低;资本成本较高;公司控制权集中;不利于公司治理;不利于产权交易。
      二、发行普通股股票
      股票是股份有限公司为筹措股权资本而发行的有价证券,是公司签发的证明股东持有公司股份的凭证。股票作为一种所有权凭证,代表着股东对发行公司净资产的所有权。股票只能由股份有限公司发行。
      (一)股票的特征与分类
      股票的特点包括永久性、流通性、风险性、参与性。股东的权利包括公司管理权、收益分享权、股份转让权、优先认股权、剩余财产要求权。
      股票的种类按股东权利和义务,分为普通股股票和优先股股票;按票面是否记名,分为记名股票和无记名股票;按发行对象和上市地点,分为A股、B股、H股、N股和S股等。
      (二)股份有限公司的设立、股票发行与上市
      设立股份有限公司,应当有2人以上200人以下为发起人,其中须有半数以上的发起人在中国境内有住所。股份有限公司的设立,可以采取发起设立或者募集设立的方式。
      股份有限公司股票首度发行的一般程序包括发起人认足股份、交付股资、提出公开募集股份的申请、公告招股说明书,签订承销协议、招认股份,缴纳股款、召开创立大会,选举董事会、监事会、办理公司设立登记,交割股票。
      发行后的股票可以上市流通交易。
      (三)上市公司的股票发行
      上市的股份有限公司在证券市场上发行股票包括公开发行和非公开发行两种类型。公开发行股票又分为首次上市公开发行股票和上市公开发行股票,非公开发行即向特定投资者发行,也叫定向发行。
      (四)引入战略投资者
      战略投资者是指与发行人具有合作关系或有合作意向和潜力,与发行公司业务联系紧密且欲长期持有发行公司股票的法人。上市公司引入战略投资者,能够和上市公司之间形成紧密的、伙伴式的合作关系,并由此增强公司经营实力、提高公司管理水平、改善公司治理结构。
      (五)发行普通股的筹资特点
      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分散公司控制权,有利于公司自主管理、自主经营。没有固定的股息负担,资本成本较低。能增强公司的社会声誉。促进股权流通和转让。筹资费用较高,手续复杂。不易尽快形成生产能力。公司控制权分散,公司容易被经理人控制。
      三、留存收益
      留存收益是其留存在企业内部、未向外分配的利润。留存收益的筹资途径包括提取盈余公积金、未分配利润。利用留存收益的筹资特点有:不用发生筹资费用、维持公司的控制权分布、筹资数额有限。
      四、股权筹资的优缺点
      (一)股权筹资的优点
      股权筹资的优点:它是企业稳定的资本基础,是企业良好的信誉基础,财务风险较小。
      (二)股权筹资的缺点
      股权筹资的缺点:资本成本负担较重、容易分散公司的控制权。
      第三节 债务筹资
      债务筹资主要是企业通过向银行借款、向社会发行公司债券、融资租赁以及赊购商品或服务等方式筹集和取得的资金。
      一、银行借款
      银行借款是指企业向银行或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借人的、需要还本付息的款项。
      (一)银行借款的种类
      按提供贷款的机构,分为政策性银行贷款、商业银行贷款和其他金融机构贷款;按机构对贷款有无担保要求,分为信用贷款和担保贷款;,按企业取得贷款的用途,分为基本建设贷款、专项贷款和流动资金贷款。
      (二)银行借款的程序与保护性条款
      银行借款的程序包括:提出申请、银行审批、签订合同、取得借款。
      长期借款的保护性条款包括三类:(1)例行性保护条款;(2)一般性保护条款;(3)特殊性保护条款。
      (三)银行借款的筹资特点
      银行借款的筹资特点包括:筹资速度快、资本成本较低、筹资弹性较大、限制条款多、筹资数额有限。
      二、发行公司债券
      企业债券又称公司债券,是企业依照法定程序发行的、约定在一定期限内还本付息的有价证券。
      (一)发行债券的条件与种类
      在我国,股份有限公司、国有独资公司和两个以上的国有公司或者两个以上的国有投资主体投资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具有发行债券的资格。
      公司债券的种类,按是否记名,分为记名债券和无记名债券;按是否能够转换成公司股权,分为可转换债券与不可转换债券;按有无特定财产担保,分为担保债券和信用债券。
      (二)发行债券的程序
      发行债券程序包括:作出决议、提出申请、公告募集办法、委托证券经营机构发售、交付债券。
      (三)债券的偿还
      债券偿还时间按其实际发生与规定的到期日之间的关系。分为提前偿还与到期偿还两类,其中后者又包括分批偿还和一次偿还两种。
      (四)发行公司债券的筹资特点
      一次筹资数额大、有利于提高公司的社会声誉、募集资金的使用限制条件少、能够固定资本成本的负担、发行资格要求高、手续复杂、资本成本较高。
      三、融资租赁
      租赁,是指通过签订资产出让合同的方式,使用资产的一方(承租方)通过支付租金,向出让资产的一方(出租方)取得资产使用权的一种交易行为。
      (一)租赁的特征与分类
      租赁的基本特征包括: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租金的分期回流。
      租赁分为融资租赁和经营租赁。
      (二)融资租赁的基本程序与形式
      融资租赁的基本程序包括:选择租赁公司、提出委托申请、签订购货协议、签订租赁合同、交货验收、定期交付租金、合同期满处理设备。
      融资租赁的基本形式包括:直接租赁、售后回租和杠杆租赁。
      (三)融资租赁租金的计算
      租金的构成包括设备原价及预计残值、利息、租赁手续费。
      租金的支付方式按支付间隔期长短,分为年付、半年付、季付和月付等方式;按在期初和期末支付,分为先付和后付;按每次支付额,分为等额支付和不等额支付。
      我国融资租赁实务中,租金的计算大多采用等额年金法。
      (四)融资租赁的筹资特点
      在资金缺乏情况下,能迅速获得所需资产、财务风险小、财务优势明显、融资租赁筹资的限制条件较少、租赁能延长资金融通的期限、免遭设备陈旧过时的风险、资本成本高。
      四、债务筹资的优缺点
      债务筹资的优点包括筹资速度较快、筹资弹性大、资本成本负担较轻、可以利用财务杠杆、稳定公司的控制权。
      债务筹资的缺点包括不能形成企业稳定的资本基础、财务风险较大、筹资数额有限。
      第四节 衍生工具筹资
      一、可转换债券
      可转换债券是一种混合型证券,是公司普通债券与证券期权的组合体。
      (一)可转换债券的基本性质:证券期权性、资本双重性、赎回与回售。
      (二)可转换债券的基本要素包括:标的股票、票面利率、转换价格、转换比率、转换期、赎回条款、回售条款、强制性转换调整条款。
      (三)可转换债券的发行条件包括:最近3年连续盈利,且最近3年净资产收益率平均在10%以上、可转换债券发行后,公司资产负债率不高于70%、累计债券余额不超过公司净资产额的40%、上市公司发行可转换债券,还应当符合关于公开发行股票的条件。
      (四)可转换债券的筹资特点包括:筹资灵活性、资本成本较低、筹资效率高、存在不转换的财务压力、存在回售的财务压力、股价大幅度上扬的风险。
      二、认股权证
      认股权证是一种由上市公司发行的证明文件,持有人有权在一定时间内以约定价格认购该公司发行的一定数量的股票。
      (一)认股权证的基本性质
      认股权证具有证券期权性,它是一种投资工具。
      (二)认股权证的种类
      认股权证有不同的分类,如美式认股证与欧式认股证;长期认股权证与短期认股权证等。
      (三)认股权证的筹资特点
      认股权证是一种融资促进工具、有助于改善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作为激励机制的认股权证有利于推进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机制。
      第五节 资金需要量预测
      资金的需要量是筹资的数量依据,必须科学合理地进行预测。筹资数量预测的基本目的,是保证筹集的资金既能满足生产经营的需要,又不会产生资金多余而闲置。
      一、因素分析法
      因素分析法又称分析调整法,是以有关项目基期年度的平均资金需要量为基础,根据预测年度的生产经营任务和资金周转加速的要求,进行分析调整,来预测资金需要量的一种方法。
      因素分析法的计算公式如下:
      资金需要量=(基期资金平均占用额-不合理资金占用额)×(1±预测期销售增减率)×(1±预测期资金周转速度变动率)
      二、销售百分比法
      (一)基本原理
      销售百分比法,是根据销售增长与资产增长之间的关系,预测未来资金需要量的方法。
      (二)基本步骤
      确定随销售额而变动的资产和负债项目、确定经营性资产与经营性负债有关项目与销售额的稳定比例关系、确定需要增加的筹资数量。
      三、资金习性预测法
      资金习性预测法,是指根据资金习性预测未来资金需要量的一种方法。
      (一)根据资金占用总额与产销量的关系预测
      这种方式是根据历史上企业资金占用总额与产销量之问的关系,把资金分为不变和变动两部分,然后结合预计的销售量来预测资金需要量。
      (二)采用逐项分析法预测
      这种方式是根据各资金占用项目(如现金、存货、应收账款、固定资产)同产销量之间的关系,把各项目的资金都分成变动和不变两部分,然后汇总在一起,求出企业变动资金总额和不变资金总额,进而来预测资金需求量。
      Y=a+bX
      第六节 资本成本与资本结构
      一、资本成本
      资本成本是衡量资本结构优化管理的标准,也是投资经济效益的最低要求。
      (一)资本成本的含义
      资本成本是指企业为筹集和使用资本而付出的代价,包括筹资费用和占用费用。
      (二)资本成本的作用
      资本成本是比较筹资方式、选择筹资方案的依据,平均资本成本率是衡量资本结构是否合理的依据;资本成本率是评价投资项目可行性的主要标准;资本成本是评价企业整体业绩的重要依据。
      (三)影响资本成本的因素
      包括总体经济环境、资本市场效率、企业经营状况和融资状况、企业对筹资规模和时限的需求。
      (四)个别资本成本的计算
      个别资本成本是指单一融资方式的资本成本。
      1.资本成本计算的基本模式
      资本成本计算有一般模式与折现模式。
      (1)一般模式:
      资本成本率=
      (2)贴现模式:
      由:筹资净额现值-未来资本清偿额现金流量现值=0
      得:资本成本率=所采用的折现率
      2.银行借款资本成本的计算
      银行借款资本成本=
      即
      3.公司债券资本成本的计算
      公司债券资本成本=
      即
      4.融资租赁资本成本的计算
      融资租赁各期的租金中,包含有本金每期的偿还和各期手续费用(即租赁公司的各期利润),其资本成本率只能按贴现模式计算。
      5.普通股资本成本的计算
      (1)股利增长模型法:
      (2)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法:
      6.留存收益资本成本的计算
      留存收益的资本成本率,表现为股东追加投资要求的报酬率,其计算与普通股成本相同,也分为股利增长模型法和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法,不同点在于不考虑筹资费用。
      (五)平均资本成本的计算
      平均资本成本是指多元化融资方式下的综合资本成本,反映着企业资本成本整体水平的高低。
      企业平均资本成本,是以各项个别资本在企业总资本中的比重为权数,对各项个别资本成本率进行加权平均而得到的总资本成本率。计算公式为:
      (六)边际资本成本的计算
      边际资本成本是企业追加筹资的成本。边际资本成本,是企业进行追加筹资的决策依据。
      二、杠杆效应
      财务管理中存在着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杠杆效应,表现为:由于特定固定支出或费用的存在,导致当某一财务变量以较小幅度变动时,另一相关变量会以较大幅度变动。财务管理中的杠杆效应,包括经营杠杆、财务杠杆和总杠杆三种效应形式。杠杆效应既可以产生杠杆利益,也可能带来杠杆风险。
      (一)经营杠杆效应
      经营杠杆是指由于固定性经营成本的存在,而使得企业的资产报酬(息税前利润)变动率大于业务量变动率的现象。测算经营杠杆效应程度,常用指标为经营杠杆系数。经营杠杆系数,是息税前利润变动率与产销业务量变动率的倍数。经营杠杆可用于测度经营风险的大小。
      经营杠杆系数(DOL),是息税前利润变动率与产销业务量变动率的倍数,计算公式为:
      (二)财务杠杆效应
      财务杠杆是指由于固定性资本成本的存在,而使得企业的普通股收益(或每股收益)变动率大于息税前利润变动率的现象。测算财务杠杆效应程度,常用指标为财务杠杆系数。财务杠杆系数可用于测度财务风险的大小。
      财务杠杆系数(DFL)是普通股盈余变动率与息税前利润变动率的倍数,计算公式为:
      (三)总杠杆效应
      总杠杆是指由于固定经营成本和固定资本成本的存在,导致普通股每股收益变动率大于产销业务量的变动率的现象。用总杠杆系数表示总杠杆效应程度。总杠杆系数用于衡量企业总风险的大小。
      总杠杆系数是经营杠杆系数和财务杠杆系数的乘积,是普通股盈余变动率与产销量变动率的倍数。
      三、资本结构
      资本结构及其管理是企业筹资管理的核心问题。
      (一)资本结构是指企业资本总额中各种资本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
      (二)影响资本结构的因素包括:企业经营状况的稳定性和成长率、企业的财务状况和信用等级、企业资产结构、企业投资人和管理当局的态度、行业特征和企业发展周期、经济环境的税务政策和货币政策。
      (三)资本结构优化,要求企业权衡负债的低资本成本和高财务风险的关系,确定合理的资本结构。资本结构优化的目标,是降低平均资本成本率或提高普通股每股收益。确定最优资本结构的方法包括每股收益无差别点法、平均资本成本法、公司价值分析法。
      每股无差别点法是根据每股收益无差别点,可以分析判断在什么样的息税前利润水平或产销业务量水平前提下,适于采用何种筹资组合方式,进而确定企业的资本结构安排。
      平均资本成本法是通过计算和比较各种可能的筹资组合方案的平均资本成本,选择平均资本成本率最低的方案。
      公司价值分析法是在考虑市场风险基础上,以公司市场价值为标准,进行资本结构优化。即能够提升公司价值的资本结构,则是合理的资本结构。
      企业综合绩效评价报告是根据评价结果编制、反映被评价企业综合绩效状况的文本文件,由报告正文和附件构成。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17-9-21 11:07
  • 签到天数: 94 天

    [LV.6]常住居民II

    4#
    发表于 2010-2-2 12:58:28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章 投资管理
      [基本要求]
      (一)掌握财务可行性要素的估算
      (二)掌握投资项目财务可行性评价指标的测算
      (三)熟悉投资项目决策方法及其应用
      (四)了解投资的概念与分类
      (五)了解项目投资的定义、特点、可行性研究的含义、内容
      [考试内容]
      第一节 投资管理的主要内容
      一、投资的概念和种类
      投资是指特定经济主体(包括国家、企业和个人)为了在未来可预见的时期内获得收益或使资金增值,在一定时机向一定领域的标的物投放足够数额的资金或实物等货币等价物的经济行为。
      投资按照投资行为的介入程度,分为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按照投入的领域不同,分为生产性投资和非生产性投资;按照投资的方向不同,分为对内投资和对外投资;按照投资的内容不同,分为固定资产投资、无形资产投资、其他资产投资、流动资金投资、房地产投资、有价证券投资、期货与期权投资、信托投资和保险投资等多种形式。
      二、项目投资的特点
      所谓项目投资,是指以特定建设项目为投资对象的一种长期投资行为。项目投资具有投资内容独特、投资数额多、影响时间长、发生频率低、变现能力差和投资风险大的特点。
      三、投资决策及其影响因素
      投资决策是指特定投资主体根据其经营战略和方针,由相关管理人员作出的有关投资目标、拟投资方向或投资领域的确定和投资实施方案的选择的过程。项目投资决策主要考虑以下因素:需求因素、时期和时间价值因素、成本因素。
      四、投资的程序
      企业投资的程序主要包括以下步骤:提出投资领域和投资对象、评价投资方案的可行性、投资方案的比较与选择、投资方案的执行、投资方案的再评价。
      五、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
      (一)可行性研究的特征
      广义的可行性研究是指在现代环境中,组织一个长期投资项目之前,必须进行的有关该项目投资必要性的全面考察与系统分析,以及有关该项目未来在技术、财务乃至国际经济等诸方面能否实现其投资目标的综合论证与科学评价。它是有关决策人(包括宏观投资管理当局与投资当事人)作出正确可靠投资决策的前提与保证。狭义的可行性研究专指在实施广义可行性研究过程中,与编制相关研究报告相联系的有关工作。
      (二)环境与市场分析
      所谓建设项目的环境,是指建设项目所在地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的统称。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应当包括下列内容:(1)建设项目概况;(2)建设项目周围环境现状;(3)建设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影响的分析、预测和评估;(4)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措施及其技术、经济论证;(5)建设项目对环境影响的经济损益分析;(6)对建设项目实施环境监测的建议;(7)环境影响评价的结论。
      市场分析又称市场研究,是指在市场调查的基础上,通过预测未来市场的变化趋势,了解拟建项目产品的未来销路而开展的工作。
      (三)技术与生产分析
      广义的技术分析是指构成项目组成部分及发展阶段上凡与技术问题有关的分析论证与评价。狭义的技术分析是指对项目本身所采用工艺技术、技术装备的构成以及产品内在的技术含量等方面内容进行的分析研究与评价。
      生产分析是指在确保能够通过项目对环境影响评价的前提下,所进行的厂址选择分析、资源条件分析、建设实施条件分析、投产后生产条件分析等一系列分析论证工作的统称。
      (四)财务可行性分析
      财务可行性评价是指在已完成相关环境与市场分析、技术与生产分析的前提下,围绕已具备技术可行性的建设项目而开展的,有关该项目在财务方面是否具有投资可行性的一种专门分析评价。
      第二节 财务可行性要素的估算
      一、财务可行性要素的特征
      财务可行性要素是指在项目的财务可行性评价过程中,计算一系列财务可行性评价指标所必须予以充分考虑的、与项目直接相关的、能够反映项目投入产出关系的各种主要经济因素。
      财务可行性要素通常应具备重要性、可计量性、时间特征、效益性、收益性、可预测性和直接相关性等特征。
      二、投入类财务可行性要素的估算
      投入类财务可行性要素包括以下四项内容:(1)在建设期发生的建设投资;(2)在建设期期末或运营期前期发生的流动资金投资;(3)在运营期发生的经营成本;(4)在运营期发生的各种税金(包括营业税金及附加和企业所得税)。
      (一)建设投资的估算
      建设投资是建设期发生的主要投资,可按形成资产法进行估算。形成资产法需要分别按形成固定资产的费用、形成无形资产的费用和形成其他资产投资的费用和预备费四项内容进行估算,此法是估算精度较高,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估算方法。
      (二)流动资金投资的估算
      流动资金投资可按分项详细估算法进行估算。分项洋细估算法,是指根据投资项目在运营期内主要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要素的最低周转天数和预计周转额分别估算每一流动项目的占用额,进而确定各年流动资金投资的一种方法。
      (三)经营成本的估算
      不论什么类型的投资项目,在运营期都要发生经营成本,它的估算与具体的筹资方案无关。
      (四)运营期相关税金的估算
      在进行财务可行性评价中,需要估算的运营期相关税金包括营业税金及附加和调整所得税两项因素。
      三、产出类财务可行性要素的估算
      产出类财务可行性要素包括以下内容:(1)在运营期发生的营业收入;(2)在运营期发生的补贴收入;(3)通常在项目计算期末回收的固定资产余值;(4)通常在项目计算期末回收的流动资金。
      (一)营业收入的估算
      营业收入应按项目在运营期内有关产品的各年预计单价(不含增值税)和预测销售量(假定运营期每期均可以自动实现产销平衡)进行估算。
      (二)补贴收入的估算
      补贴收入是与运营期收益有关的政府补贴,可根据按政策退还的增值税、按销量或工作量分期计算的定额补贴和财政补贴等予以估算。
      (三)固定资产余值的估算
      在进行财务可行性评价时,假定主要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等于运营期,则终结点回收的固定资产余值等于该主要固定资产的原值与其法定净残值率的乘积,或按事先确定的净残值估算;在运营期内,因更新改造而提前回收的固定资产余值等于其折余价值与预计可变现净收入之差。
      (四)回收流动资金的估算
      当项目处于终结点时,所有垫付的流动资金都将退出周转,因此,在假定运营期内不存在因加速周转而提前回收流动资金的前提下,终结点一次回收的流动资金必然等于各年垫支的流动资金投资额的合计数。在进行财务可行性评价时,将在终结点回收的固定资产余值和流动资金统称为回收额。
      第三节 投资项目财务可行性评价指标的测算
      一、财务可行性评价指标的类型
      财务可行性评价指标是用于衡量投资项目财务效益大小和评价投入产出关系是否合理,以及评价其是否具有财务可行性所依据的一系列量化指标的统称。
      财务可行性评价指标,按照是否考虑资金时间价值分类,可分为静态评价指标和动态评价指标;按指标性质不同,可分为在一定范围内越大越好的正指标和越小越好的反指标两大类;按指标在决策中的重要性分类,可分为主要指标、次要指标和辅助指标。
      二、投资项目净现金流量的测算
      投资项目的净现金流量(又称现金净流量,记作NCFt)是指在项目计算期内由建设项目每年现金流入量(记作CIt)与同年现金流出量(记作COt)之间的差额所形成的序列指标。
      (一)确定建设项目净现金流量的方法
      确定一般建设项目的净现金流量,可分别采用列表法和简化法两种方法。列表法是指通过编制现金流量表来确定项目净现金流量的方法,又称一般方法,这是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可以采用的方法;特殊方法是指在特定条件下直接利用公式来确定项目净现金流量的方法,又称特殊方法或公式法。
      (二)单纯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净现金流量的确定方法
      从这类项目所得税前现金流量的内容看,仅涉及建设期增加的固定资产投资和终结点发生的固定资产余值,在运营期发生的因使用该固定资产而增加的营业收入、增加(或节约)的经营成本、增加的营业税金及附加。这些因素集中表现为运营期息税前利润的变动和折旧的变动。
      三、静态评价指标的计算方法及特征
      (一)静态投资回收期
      静态投资回收期(简称回收期),是指以投资项目经营净现金流量抵偿原始总投资所需要的全部时间,它有“包括建设期的投资回收期(PP)”和“不包括建设期的投资回收期(PP′)”两种形式。
      (二)总投资收益率
      总投资收益率,又称投资报酬率(ROI),是指达产期正常年份的年息税前利润或运营期年均息税前利润占项目总投资的百分比。
      四、动态评价指标的计算方法及特点
      (一)折现率的确定
      在财务可行性评价中,折现率(ic)是指计算动态评价指标所依据的一个重要参数,财务可行性评价中的折现率可以按以下方法确定:第一,以拟投资项目所在行业(而不是单个投资项目)的权益资本必要收益率作为折现率,适用于资金来源单一的项目;第二,以拟投资项目所在行业(而不是单个投资项目)的加权平均资金成本作为折现率,适用于相关数据齐备的行业;第三,以社会的投资机会成本作为折现率,适用于已经持有投资所需资金的项目;第四,以国家或行业主管部门定期发布的行业基准资金收益率作为折现率,适用于投资项目的财务可行性研究和建设项目评估中的净现值和净现值率指标的计算;第五,完全人为主观确定折现率,适用于按逐次测试法计算内部收益率指标。本章中所使用的折现率,按第四种方法或第五种方法确定。
      (二)净现值
      净现值(NPV),是指在项目计算期内,按设定折现率或基准收益率计算的各年净现金流量现值的代数和。
      (三)净现值率
      净现值率(NPVR),是指投资项目的净现值占原始投资现值总和的比率,亦可将其理解为单位原始投资的现值所创造的净现值。
      (四)内部收益率
      内部收益率(IRR),是指项目投资实际可望达到的收益率。实质上,它是能使项目的净现值等于零时的折现率。
      (五)动态指标之间的关系
      净现值NPV、净现值率NPVR和内部收益率IRR指标之间存在以下数量关系,即:
      当NPV>0时,NPVR>0,IRR>ic;
      当NPV=-0时,NPVR=0,IRR=-ic;
      当NPV<0时,NPVR<0,IRR<IC。
      五、运用相关指标评价投资项目的财务可行性
      (一)判断方案完全具备财务可行性的条件
      如果某一投资方案的所有评价指标均处于可行区间,则可以断定该投资方案无论从哪个方面看都具备财务可行性,或完全具备可行性。
      (二)判断方案是否完全不具备财务可行性的条件
      如果某一投资项目的评价指标均处于不可行区间,则可以断定该投资项目无论从哪个方面看都不具备财务可行性,或完全不具备可行性,应当彻底放弃该投资方案。
      (三)判断方案是否基本具备财务可行性的条件
      如果在评价过程中发现某项目的主要指标处于可行区间(如NPV≥0,NPVR≥0,IRR≥ic),但次要或辅助指标处于不可行区间(如PP>,PP′>或ROI<I),则可以断定该项目基本上具有财务可行性。
      (四)判断方案是否基本不具备财务可行性的条件
      如果在评价过程中发现某项日出现NPV<0,NPVR<0,IRR<IC的情况,即使有PP≤,PP′≤或ROI≥I发生,也可断定该项目基本上不具有财务可行性。
      (五)其他应当注意的问题
      在对投资方案进行财务可行性评价过程中,除了要熟练掌握和运用上述判定条件外,还必须明确以下两点:第一,主要评价指标在评价财务可行性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第二,利用动态指标对同一个投资项目进行评价和决策,会得出完全相同的结论。
      第四节 项目投资决策方法及应用
      一、投资方案及其类型
      投资方案就是基于投资项目要达到的目标而形成的有关具体投资的设想与时间安排,或者说是未来投资行动的预案。一个投资项目可以只安排一个投资方案,也可以设计多个可供选择的方案。
      根据投资项目中投资方案的数量,可将投资方案分为单一方案和多个方案;根据方案之间的关系,可以分为独立方案、互斥方案和组合或排队方案等。
      二、财务可行性评价与项目投资决策的关系
      开展财务可行性评价,就是围绕某一个投资方案而开展的评价工作,其结果是作出该方案是否具备(完全具备、基本具备、完全不具备或基本不具备)财务可行性的结论。而投资决策就是通过比较,从可供选择的备选方案选择一个或一组最优方案的过程,其结果是从多个方案中作出了最终的选择。因此,在时间顺序上,可行性评价在先,比较选择决策在后。这种关系在不同类型的方案之间表现不完全一致。
      (一)评价每个方案的财务可行性是开展互斥方案投资决策的前提对互斥方案而言,评价每一方案的财务可行性,不等于最终的投资决策,但它是进一步开展各方案之间比较决策的重要前提。
      (二)独立方案的可行性评价与其投资决策是完全一致的行为相对于独立方案而言,评价其财务可行性也就是对其作出最终决策的过程。
      三、项目投资决策的主要方法
      投资决策的主要方法包括净现值法、净现值率法、差额投资内部收益率法、年等额净回收额法和计算期统一法等具体方法。
      (一)净现值法
      所谓净现值法,是指通过比较所有已具备财务可行性投资方案的净现值指标的大小来选择最优方案的方法。该法适用于原始投资相同且项目计算期相等的多方案比较决策。
      (二)净现值率法
      所谓净现值率法,是指通过比较所有已具备财务可行性投资方案的净现值率指标的
      大小来选择最优方案的方法。
      (三)差额投资内部收益率法
      所谓差额投资内部收益率法,是指在两个原始投资额不同方案的差量净现金流量(△NCF)的基础上,计算出差额内部收益率(△IRR),并据以与基准折现率进行比较,进而判断方案孰优孰劣的方法。
      (四)年等额净回收额法
      所谓年等额净回收额法,是指通过比较所有投资方案的年等额净回收额(记作NA)指标的大小来选择最优方案的决策方法。
      (五)计算期统一法
      计算期统一法是指通过对计算期不相等的多个互斥方案选定一个共同的计算分析期,以满足时间可比性的要求,进而根据调整后的评价指标来选择最优方案的方法。
      四、两种特殊的固定资产投资决策
      (一)固定资产更新决策
      与新建项目相比,固定资产更新决策最大的难点在于不容易估算项目的净现金流量。在估算固定资产更新项目的净现金流量时,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项目计算期不取决于新设备的使用年限,而是由旧设备可继续使用的年限决定;第二,需要考虑在建设起点旧设备可能发生的变价净收入,并以此作为估计继续使用旧设备至期满时的净残值的依据;第三,由于以旧换新决策相当于在使用新设备投资和继续使用旧设备两个原始投资不同的备选方案中作出比较与选择,因此,所估算出来的是增量净现金流量△NCF;第四,在此类项目中,所得税后净现金流量比所得税前净现金流量更有意义。
      (二)购买或经营租赁固定资产的决策
      如果企业所需用的固定资产既可以购买,也可以采用经营租赁的方式取得,就需要按照一定方法对这两种取得方式进行决策。有两种决策方法可以考虑,第一方法是分别计算两个方案的差量净现金流量,然后按差额投资内部收益率法进行决策;第二种方法是直接比较两个方案的折现总费用的大小,然后选择折现总费用低的方案。来源:考试大—中级会计职称考试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17-9-21 11:07
  • 签到天数: 94 天

    [LV.6]常住居民II

    5#
    发表于 2010-2-2 12:58:57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五章 营运资金管理
      [基本要求]
      (一)掌握现金管理的目标、持有动机、目标现金余额的计算及现金收支管理方法
      (二)掌握应收账款的功能与成本、信用政策及其决策方法、应收账款的监控与日常管理
      (三)掌握存货的功能与成本、最佳存货量的决策方法、存货控制系统
      (四)熟悉营运资金的定义与特点、营运资金管理战略
      (五)了解各种流动负债管理
      [考试内容]
      第一节 营运资金管理的主要内容
      一、营运资金的特点
      营运资金是指流动资产减去流动负债后的余额。营运资金的管理既包括流动资产的管理,也包括流动负债的管理。
      营运资金的来源具有灵活多样性、营运资金的数量具有波动性、营运资金的周转具有短期性、营运资金的实物形态具有变动性和易变现性。
      二、营运资金的管理原则
      (一)保证合理的资金需求
      认真分析生产经营状况,合理确定营运资金的需要数量。营运资金的管理必须把满足正常合理的资金需求作为首要任务。
      (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提高营运资金使用效率的关键就是采取得力措施,缩短营业周期,加速变现过程,加快营运资金周转。
      (三)节约资金使用成本
      要在保证生产经营需要的前提下,遵守勤俭节约的原则,尽力降低资金使用成本。一方面,要挖掘资金潜力,盘活全部资金,精打细算地使用资金;另一方面,积极拓展融资渠道,合理配置资源,筹措低成本资金,服务于生产经营。
      (四)保持足够的短期偿债能力
      合理安排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例关系,保持流动资产结构与流动负债结构的适配性,保证企业有足够的短期偿债能力是营运资金管理的重要原则之一。
      三、营运资金战略
      企业必须确立一个框架用来评估营运资金管理中风险与收益的平衡,包括营运资金的投资和融资战略,这些战略反映企业的需要以及对风险承担的态度。
      (一)流动资产的投资战略
      企业必须选择与其业务需要和管理风格相符合的流动资产投资战略。可选择的流动资产投资战略包括:紧缩的流动资产投资战略、宽松的流动资产投资战略。
      (二)流动资产的融资战略
      如何进行永久性和波动性流动资产融资决策,决定了一个企业的营运资金融资战略。融资决策分析方法可以划分为:期限匹配融资战略、保守融资战略和激进融资战略。
      第二节 现金管理
      现金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现金是指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以货币形态存在的资金,包括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等。狭义的现金仅指库存现金。这里所讲的现金是指广义的现金。保持合理的现金水平是企业现金管理的重要内容。
      一、持有现金的动机
      持有现金是出于三种需求:交易性需求、预防性需求和投机性需求。
      (一)交易性需求
      企业的交易性需求是企业为了维持日常周转及正常商业活动所需持有的现金额。
      (二)预防性需求
      预防性需求是指企业需要维持充足现金,以应付突发事件。
      (三)投机性需求
      投机性需求是企业为了抓住突然出现的获利机会而持有的现金。
      二、目标现金余额的确定
      (一)成本模型
      成本模型强调持有现金是有成本的,最优的现金持有量是使得现金持有成本最小化的持有量。通过分析现金的机会成本、管理成本和短期成本,以三种成本之和最低时的现金持有量作为目标现金余额。
      (二)随机模型(米勒-奥尔模型)
      随机模型又称米勒-奥尔模型,是建立在未来现金流量稳定均衡且可以预测的基础之上的,通过现金波动的最高限额和最低限额和现金回归线进行现金控制。其计算公式如下:
      H=3R-2L
      其中:b为证券转换为现金或现金转换为证券的成本,为公司每日现金流变动的标准差,i为以日为基础计算的现金机会成本,R为回归线,H为上限,L为下限。
      三、现金管理模式
      (一)收支两条线的管理模式
      “收支两条线”是政府为了加强财政管理和整顿财政秩序对财政资金采取的一种管理模式。
      (二)资金集中管理模式
      资金集中管理模式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统收统支模式;(2)拨付备用金模式;(3)结算中心模式;(4)内部银行模式;(5)财务公司模式。
      四、现金收支管理
      (一)现金周转期
      现金周转期就是指介于公司支付现金与收到现金之间的时间段,也就是存货周转期与应收账款周转期之和减去应付账款周转期。
      (二)收款管理
      收款管理包括收账的流动时间管理、邮寄的处理、收款方式的改善。
      (三)付款管理
      使用现金浮游量、推迟应付款的支付、汇票代替支票、改进员工工资支付模式、透支、争取现金流出与现金流入同步、使用零余额账户。
      第三节 应收账款管理
      一、应收账款的功能
      企业通过提供商业信用,采取赊销、分期付款等方式可以扩大销售,增强竞争力,获得利润。应收账款的功能指其在生产经营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两方面:增加销售功能、减少存货功能。
      二、应收账款的成本
      应收账款作为企业为增加销售和盈利进行的投资,肯定会发生一定的成本。应收账款的成本主要有:应收账款的机会成本、应收账款的管理成本、应收账款的坏账成本。
      三、信用政策
      信用政策和程序必须明确地规定:信用标准、信用条件、信用期间和折扣条件。
      (一)信用标准
      建立信用标准包括两个步骤的程序:第一,公司必须建立信用认可的标准,信用认可标准代表公司愿意承担的最大的付款风险的金额;第二,在公司既定的信用认可标准下,公司必须决定是否批准一项信用申请,如果接受申请,需要确定该申请人的信用额度。
      (二)信用条件
      规定信用条件包括设计销售合同或协议来明确规定在什么情形下可以给予信用。
      (三)信用期问
      信用期间是企业允许顾客从购货到付款之间的时间,或者说是企业给予顾客的付款期间。信用期的确定,主要是分析改变现行信用期对收入和成本的影响。
      (四)折扣条件
      现金折扣是企业对顾客在商品价格上的扣减。向顾客提供这种价格上的优惠,主要目的在于吸引顾客为享受优惠而提前付款,缩短企业的平均收款期。另外,现金折扣也能招揽一些视折扣为减价出售的顾客前来购货,借此扩大销售量。
      四、应收账款的监控
      公司监督和控制每一笔应收账款和应收账款总额对实施信用政策是重要的。
      (一)应收账款周转天数
      应收账款周转天数或平均收账期是衡量应收账款管理状况的一种方法。
      (二)账龄分析表
      账龄分析表将应收账款划分为未到信用期的应收账款和以30天为间隔的逾期应收账款,这是衡量应收账款管理状况的另外一种方法。
      (三)应收账款账户余额的模式
      账龄分析表可以用于建立应收账款余额的模式,这是重要的现金流预测工具。应收账款余额的模式反映一定期间(如一个月)的赊销额在发生赊销的当月月末及随后的各月仍未偿还的百分比。
      (四)ABC分析法
      ABC分析法是现代经济管理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抓重点、照顾一般”的管理方法,又称重点管理法。它将企业的所有欠款客户按其金额的多少进行分类排队,然后分别采用不同的收账策略的一种方法。
      五、应收账款日常管理
      应收账款的管理难度比较大,在确定合理的信用政策之后,还要做好应收账款的日常管理工作,包括对客户的信用调查和分析评价、应收账款的催收工作等。
      (一)调查客户信用
      信用调查是指收集和整理反映客户信用状况的有关资料的工作,是企业应收账款日常管理的基础,是正确评价客户信用的前提条件。
      (二)评估客户信用
      收集好信用资料以后,就需要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评价。企业一般采用“5C”系统来评价,并对客户信用进行等级划分。
      (三)收账的日常管理
      应收账款发生后,企业应采取各种措施,尽量争取按期收回款项,否则会因拖欠时间过长而发生坏账,使企业蒙受损失。因此,企业必须在对收账的收益与成本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收账政策。
      (四)应收账款保理
      保理是保付代理的简称,是指保理商与债权人签订协议,转让其对应收账款的部分或全部权利与义务,并收取一定费用的过程。
      第四节 存货管理
      一、存货的功能
      存货管理的目标,就要尽力在各种存货成本与存货效益之间作出权衡,在充分发挥存货功能的基础上,降低存货成本,实现两者的最佳结合。存货的功能是指存货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起到的作用。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保证生产正常进行、有利于销售、便于维持均衡生产,降低产品成本、降低存货取得成本、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
      二、存货的持有成本
      与持有存货有关的成本包括:取得成本、储存成本、缺货成本。
      三、最优存货量的确定
      (一)经济订货模型
      经济订货模型是建立在一系列严格假设基础上的。以假设为基础,确定最优存货量。
      (二)保险储备
      为防止缺货造成的损失,企业应有一定的保险储备。
      四、存货的控制系统
      伴随着业务流程重组的兴起以及计算机行业的发展,库存管理系统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从MRP(物料资源规划)发展到MRP-Ⅱ(制造资源规划)、再到ERP(企业资源规划)以及后来的柔性制造和供应链管理,甚至是外包(outsourcing)等管理方法的快速发展,都大大地提高了企业库存管理方法的发展。
      (一)ABC控制系统
      ABC控制法就是把企业种类繁多的存货,依据其重要程度、价值大小或者资金占用等标准,将存货进行分类,区分重点进行分类管理。
      (二)适时制库存控制系统
      适时制库存控制系统又称零库存管理、看板管理系统,是指当制造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原料或零件时,供应商将原料或零件送来;而每当产品生产出来就被客户拉走。这样,制造企业的库存持有水平就可以大大下降,大大提高了企业运营管理效率。
      第五节 流动负债管理
      一、短期借款
      短期借款是指企业向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借人的期限在1年(含1年)以下的各种借款。短期借款通常规定以下内容:
      (一)信贷额度
      信贷额度亦即贷款限额,是借款企业与银行在协议中规定的借款最高限额,信贷额度的有限期限通常为1年。
      (二)周转信贷协定
      周转信贷协定是银行具有法律义务地承诺提供不超过某一最高限额的贷款协定。
      (三)补偿性余额
      补偿性余额是银行要求借款企业在银行中保持按贷款限额或实际借用额一定比例计算的最低存款余额。
      (四)贴现法计息
      银行向企业发放贷款时,先从本金中扣除利息,而到期时借款企业再偿还全部本金。采用这种方法,企业可利用的贷款额只有本金扣除利息后的差额部分,从而提高了贷款的实际利率。
      二、短期融资券
      (一)短期融资券及其分类
      短期融资券(以下简称融资券),是由企业依法发行的无担保短期本票。
      按发行人分类,短期融资券分为金融企业的融资券和非金融企业的融资券;按发行方式分类,短期融资券分为经纪人承销的融资券和直接销售的融资券。
      (二)短期融资券的条件
      短期融资券的发行人为非金融企业,发行和交易的对象是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机构投资者,融资券的发行由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承销,对企业发行融资券实行余额管理,待偿还融资券余额不超过企业净资产的40%,融资券采用实名记账方式在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中央结算公司)登记托管,可以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机构投资人之间流通转让。
      (三)短期融资券的发行程序
      短期融资券的发行程序为:公司做出发行短期融资券的决策,办理发行短期融资券的信用评级,向有关审批机构(中国人民银行)提出发行申请,审批机关对企业提出的申请进行审查和批准,然后由公司正式发行短期融资券取得资金。
      (四)发行短期融资券的筹资特点
      短期融资券的筹资成本较低、短期融资券筹资数额比较大、发行短期融资券的条件比较严格。
      三、商业信用
      商业信用是指企业在商品或劳务交易中,以延期付款或预收货款方式进行购销活动而形成的借贷关系,是企业之间的直接信用行为,也是企业短期资金的重要来源。
      (一)商业信用的形式
      1.应付账款
      应付账款是供应商给企业提供的商业信用。
      2.应计未付款
      应计未付款是企业在生产经营和利润分配过程中已经计提但尚未以货币支付的款项。
      3.预收货款
      预收货款是指销货单位按照合同和协议规定,在发出货物之前向购货单位预先收取部分或全部货款的信用行为。
      (二)商业信用筹资的优缺点
      商业信用筹资的优点包括:商业信用容易获得、企业有较大的机动权、企业一般不用提供担保、及时回笼资金、节约收账成本。
      商业信用筹资的缺点包括:商业信用筹资成本高、容易恶化企业的信用水平、受外部环境影响较大。
      四、流动负债的利弊
      (一)流动负债的经营优势
      流动负债的主要经营优势包括:容易获得,具有灵活性,能够有效地满足企业季节性资金短缺的融资需要。
      (二)流动负债的经营劣势
      流动负债的一个经营劣势是需要持续地重新谈判或滚动安排负债,财务风险较大。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17-9-21 11:07
  • 签到天数: 94 天

    [LV.6]常住居民II

    6#
    发表于 2010-2-2 12:59:31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六章 收益与分配管理
      [基本要求]
      (一)掌握销售预测的方法和销售定价管理
      (二)掌握成本归口分级管理,成本性态分析,标准成本、责任成本及作业成本管理
      (三)熟悉股利政策及其影响因素、股利支付形式、股票回购
      (四)了解收益分配管理的意义、内容
      [考试内容]
      第一节 收益及分配管理的主要内容
      企业通过经营活动取得收入后,要按照补偿成本、缴纳所得税、提取公积金、向投资者分配利润等顺序进行收益分配。收益与分配管理作为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维护企业与各相关利益主体的财务关系、提升企业价值具有重要意义。收益分配集中体现了企业所有者、经营者与劳动者之间的利益关系;收益分配是企业再生产的条件以及优化资本结构的重要措施;收益分配是国家建设资金的重要来源之一。
      一、收益分配的原则
      收益分配作为一项重要的财务活动,应当遵循以下原则进行:依法分配原则;分配与积累并重原则;兼顾各方利益原则;投资与收益对等原则。
      二、收益与分配管理的内容
      收益及分配的主要内容包括收入的取得、成本费用的发生以及利润的形成与分配。因此,收益分配管理包括了收入管理、成本费用管理和利润分配管理三个部分。
      (一)收入管理
      收入管理包括销售预测分析与销售定价管理。
      (二)成本费用管理
      成本费用管理对于提高经营效率、增加企业收益具有重要意义,成本费用管理的主要模式包括归口分级管理、成本性态分析、标准成本管理、作业成本管理、责任成本管理等。
      (三)利润分配管理
      利润分配关系着国家、企业及所有者等各方面的利益,必须严格按照国家的法令和制度执行。公司净利润的分配应根据我国公司法及相关法律制度的规定进行。
      第二节 收入管理
      一、销售预测分析
      销售预测分析是指通过市场调查,以有关的历史资料和各种信息为基础,运用科学的预测方法或管理人员的实际经验,对企业产品在计划期间的销售量或销售额作出预计或估量的过程。
      (一)销售预测的定性分析法
      定性分析法即非数量分析法,是指由专业人员根据实际经验,对预测对象的未来情况及发展趋势作出预测的一种分析方法。它一般适用于预测对象的历史资料不完备或无法进行定量分析时,主要包括推销员判断法、专家判断法和产品寿命周期分析法。
      (二)销售预测的定量分析法
      定量分析法也称数量分析法,是指在预测对象有关资料完备的基础上,运用一定的数学方法,建立预测模型,作出预测。它一般包括趋势预测分析法和因果预测分析法两大类。
      二、销售定价管理
      正确制定销售定价策略,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加强销售定价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
      (一)销售定价管理的含义
      销售定价管理是指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选用合适的产品定价方法,为销售的产品制定最为恰当的售价,并根据具体情况运用不同价格策略,以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过程。
      (二)影响产品价格的因素
      影响产品价格的因素非常复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价值因素;成本因素;市场供求因素;竞争因素;政策法规因素。
      (三)产品定价方法
      产品定价方法主要包括以成本为基础的定价方法和以市场需求为基础的定价方法两大类。
      (四)价格运用策略
      主要的价格运用策略包括:折让定价策略;心理定价策略;组合定价策略;寿命周期定价策略。
      第三节 成本费用管理
      一、成本归口分级管理
      成本归口分级管理,又称成本管理责任制,它是在企业总部(如厂部)的集中领导下,按照费用发生的情况,将成本计划指标进行分解,并分别下达到有关部门、车间(或分部)和班组,以便明确责任,把成本管理纳入岗位责任制。其目的是要进行全过程、全员性的成本费用管理,使成本费用管理人员监测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成本消耗,同时,使生产技术人员参与企业的成本费用管理。
      (一)厂部的成本费用管理
      厂部主要是负责全厂的成本费用指标,并将其分解归口到有关部门,随时进行调节和控制。厂部对成本费用的管理是在厂长(经理)领导下,通过财务部门进行的。同时,要按照各职能部门的分工和生产费用的发生地点,分解、落实各职能部门归口管理的成本指标,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各分管部门的责任、权限和管理内容。
      (二)车间的成本费用管理
      车间的成本管理处于企业成本与费用管理的中心环节,是成本控制的重点。其主要工作有:根据厂部下达的成本计划或费用指标,编制车间成本或节约措施计划;根据厂部批准的车间成本计划,向各班组下达有关消耗指标和费用指标;组织车间成本核算,按计划控制车间生产费用;检查和分析车间成本计划和班组有关指标的完成情况,不断提高车间成本管理水平。
      (三)班组的成本费用管理
      班组是车间具体活动的执行者,在成本费用管理上主要遵循“干什么,用什么,就管什么”的原则,调动直接生产人员来参与成本费用的控制,从加工的工序或工艺过程中节约费用消耗,达到有效控制成本费用的目的。
      二、成本性态分析
      成本性态又称成本习性,是指成本的变动与业务量(产量或销售量)之间的依存关系。成本性态分析就是对成本与业务量之间的依存关系进行分析,从而在数量上具体掌握成本与业务量之间的规律性关系,以便为企业正确地进行最优管理决策和改善经营管理提供有价值的资料。
      (一)固定成本
      固定成本是指其总额在一定时期及一定产量范围内,不直接受业务量变动的影响而保持固定不变的成本。固定成本总额不因业务量的变动而变动,但单位固定成本(单位业务量负担的固定成本)会与业务量的增减呈反向变动。固定成本按其支出额是否可以在一定期间内改变而分为约束性固定成本和酌量性固定成本。
      (二)变动成本
      变动成本是指在特定的业务量范围内,其总额会随业务量的变动而成正比例变动的成本。变动成本总额因业务量的变动而成正比例变动,但单位变动成本(单位业务量负担的变动成本)不变。变动成本也可以区分为两大类:技术变动成本和酌量性变动成本。
      (三)混合成本
      混合成本就是“混合”了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两种不同性质的成本。一方面,它们要随业务量的变化而变化;另一方面,它们的变化又不能与业务量的变化保持着纯粹的正比例关系。混合成本兼有固定与变动两种性质,可进一步将其细分为半变动成本、半固定成本、延期变动成本和曲线变动成本。
      (四)根据成本性态建立总成本公式
      在将混合成本按照一定的方法区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之后,根据成本性态,企业的总成本公式就可以表示为:
      总成本=固定成本总额+变动成本总额=固定成本总额+(单位变动成本×业务量)
      这个公式在变动成本计算、本量利分析、正确制定经营决策和评价各部门工作业绩等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其中,变动成本着重于单位成本水平的管理和控制,固定成本着重于总额水平的管理和控制。
      三、标准成本管理
      (一)标准成本管理的内容
      标准成本是指通过调查分析、运用技术测定等方法制定的,在有效经营条件下所能达到的目标成本。标准成本主要用来控制成本开支,衡量实际工作效率。
      标准成本管理又称标准成本控制,是以标准成本为基础,将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进行对比,揭示成本差异形成的原因和责任,进而采取措施,对成本进行有效控制的管理方法。标准成本管理以标准成本的确定作为起点,通过差异的计算、分析等得出结论性报告,然后据以采取有效措施,巩固成绩或克服不足。
      (二)标准成本的确定
      企业在确定标准成本时,可以根据自身的技术条件和经营水平,在以下类型中进行选择:一是理想标准成本,这是一种理论标准,它是指在现有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最优成本水平。二是正常标准成本,是指在正常情况下,企业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成本标准。
      产品成本由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三个项目组成。
      (三)成本差异的计算及分析
      在标准成本管理模式下,成本差异是指一定时期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所发生的实际成本与相关的标准成本之间的差额。
      差异分析应该从用量差异和价格差异这两个方面进行。
      四、作业成本管理
      作业成本计算法,最开始只是作为一种产品成本的计算方法,其对传统成本计算方法的改进,主要表现在采用多重分配标准分配制造费用的技术变革上。随着成本计算方法的完善,它也开始兼顾对制造费用和销售费用的分析,以及对价值链成本的分析,并将成本分析的结果应用到战略管理中,从而形成了作业成本管理。
      (一)作业成本计算法
      所谓作业,是指在一个组织内为了某一目的而进行的耗费资源的工作,它是作业成本计算系统中最小的成本归集单元。作业贯穿产品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从产品设计、原料采购、生产加工,直至产品的发运销售。在这一过程中,每个环节、每道工序都可以视为一项作业。
      (二)作业成本管理
      作业成本管理是以提高客户价值、增加企业利润为目的,基于作业成本法的新型集中化管理方法。它通过对作业及作业成本的确认、计量,最终计算产品成本,同时将成本计算深入到作业层次,对企业所有作业活动进行追踪并动态反映。此外还要进行成本链分析,包括动因分析、作业分析等,从而为企业决策提供准确的信息,指导企业有效地执行必要的作业,消除和精简不能创造价值的作业,以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目的。作业成本管理是一种符合战略管理思想要求的现代成本计算和管理模式,它既是精确的成本计算系统,也是改进业绩的工具。
      (三)流程价值分析
      流程价值分析关心的是作业的责任,包括成本动因分析、作业分析和业绩考核三个部分。其基本思想是:以作业来识别资源,将作业分为增值作业和非增值作业,并把作业和流程联系起来,确认流程的成本动因,计量流程的业绩,从而促进流程的持续改进。
      五、责任成本管理
      (一)责任成本管理的内容
      责任成本管理是指将企业内部划分成不同的责任中心,明确责任成本,并根据各责任中心的权、责、利关系,来考核其工作业绩的一种成本管理模式。
      (二)责任中心及其考核
      按照企业内部责任中心的权责范围以及业务活动的不同特点,责任中心一般可以划分为成本中心、利润中心和投资中心三类。每一类责任中心均对应着不同的决策权力及不同的业绩评价指标。
      (三)内部转移价格的制定
      内部转移价格是指企业内部有关责任单位之间提供产品或劳务的结算价格。内部转移价格直接关系到不同责任中心的获利水平,其制定可以有效地防止成本转移引起的责任中心之间的责任转嫁,使每个责任中心都能够作为单独的组织单位进行业绩评价,并且可以作为一种价格信号引导下级采取正确决策,保证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的一致。内部转移价格的制定,可以参照以下几种类型:市场价格;协商价格;双重价格。
      第四节 利润分配管理
      一、股利政策与企业价值
      股利政策是指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企业是否发放股利、发放多少股利以及何时发放股利的方针及对策。股利政策的最终目标是使公司价值最大化。
      (一)股利分配理论
      企业的股利分配方案既取决于企业的股利政策,又取决于决策者对股利分配的理解与认识,即股利分配理论。股利分配理论是指人们对股利分配的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与总结,其核心问题是股利政策与公司价值的关系问题。主要有以下两种较流行的观点:股利无关论;股利相关理论。
      (二)股利政策
      股利政策由企业在不违反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根据本企业具体情况制定。股利政策既要保持相对稳定,又要符合公司财务目标和发展目标。通常有以下几种股利政策可供选择:剩余股利政策;固定或稳定增长的股利政策;固定股利支付率政策;低正常股利加额外股利政策。
      二、利润分配制约因素
      企业的利润分配涉及企业相关各方的切身利益,受众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在确定分配政策时,应当考虑各种相关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法律、公司、股东及其他因素:
      (一)法律因素
      为了保护债权人和股东的利益,法律法规就公司的利润分配作出了如下规定:资本保全约束;资本积累约束;超额累积利润约束;偿债能力约束。
      (二)公司因素
      公司基于短期经营和长期发展的考虑,在确定利润分配政策时,需要关注以下因素:现金流量;资产的流动性;盈余的稳定性;投资机会;筹资因素;其他因素。
      (三)股东因素
      股东在控制权、收入和税负方面的考虑也会对公司的利润分配政策产生影响。包括控制权、稳定的收入、避税。
      (四)其他因素
      其他因素包括债务契约和通货膨胀。
      三、股利支付形式与程序
      (一)股利支付形式
      股利支付形式可以分为不同的种类,主要有现金股利、财产股利、负债股利、股票股利。
      (二)股利支付程序
      公司股利的发放必须遵守相关的要求,按照日程安排来进行。一般情况下,先由董事会提出分配预案,然后提交股东大会决议通过才能进行分配。股东大会决议通过分配预案后,要向股东宣布发放股利的方案,并确定股权登记日、除息日和股利发放日。
      四、股票分割与股票回购
      (一)股票分割
      股票分割又称拆股,即将一股股票拆分成多股股票的行为。股票分割一般只会增加发行在外的股票总数,但不会对公司的资本结构产生任何影响。股票分割的作用表现为:降低股票价格;向市场和投资者传递“公司发展前景良好”的信号,有助于提高投资者对公司股票的信心。
      如果公司认为其股票价格过低,不利于其在市场上的声誉和未来的再筹资时,为提高股票的价格,会采取反分割措施。反分割又称股票合并或逆向分割,是指将多股股票合并为一股股票的行为。反分割显然会降低股票的流通性,提高公司股票投资的门槛,它向市场传递的信息通常都是不利的。
      (二)股票回购
      股票回购是指上市公司出资将其发行在外的普通股以一定价格购买回来予以注销或作为库存股的一种资本运作方式。
      股票回购的方式主要包括公开市场回购、要约回购和协议回购三种。股票回购的动机主要有以下几点:现金股利的替代;改变公司的资本结构;传递公司信息;基于控制权的考虑。股票回购对上市公司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股票回购需要大量资金支付回购成本,容易造成资金紧张,降低资产流动性,影响公司的后续发展;股票回购无异于股东退股和公司资本的减少,也可能会使公司的发起人股东更注重创业利润的实现,从而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对债权人利益的保护,而且忽视了公司的长远发展,损害了公司的根本利益;股票回购容易导致公司操纵股价。
      公司回购自己的股票容易导致其利用内幕消息进行炒作,加剧公司行为的非规范化,损害投资者的利益。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17-9-21 11:07
  • 签到天数: 94 天

    [LV.6]常住居民II

    7#
    发表于 2010-2-2 13:00:00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七章 税务管理
      [基本要求]
      (一)掌握企业收益分配税务管理的内容与方法
      (二)熟悉企业筹资税务管理的内容与方法
      (三)熟悉企业投资税务管理的内容与方法
      (四)熟悉企业营运资金税务管理的内容与方法
      (五)了解税务管理的含义与内容
      [考试内容]
      第一节 税务管理的主要内容
      一、税务管理的原则
      企业税务管理,是指企业对其涉税业务和纳税实务所实施的研究和分析、计划和筹划、处理和监控、协调和沟通、预测和报告的全过程管理行为。税务管理的目标是规范企业纳税行为、科学降低税收支出、有效防范纳税风险。
      税务管理贯穿于企业财务决策的各个领域,成为财务决策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税务管理是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有效途径;税务管理有助于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竞争力。
      企业税务管理必须遵循合法性原则、服从企业财务管理总体目标原则、成本效益原则和事先筹划原则。
      二、税务管理的内容
      企业税务管理的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企业涉税活动管理;二是企业纳税实务管理。
      (一)税务信息管理
      税务信息管理主要包括对企业外部和内部的税务信息(税收法规、历年纳税情况等)的收集、整理、传输、保管,以及分析、研究、教育与培训等。
      (二)税务计划管理
      税务计划管理主要包括企业税收筹划、企业重要经营活动、重大项目的税负测算、企业纳税方案的选择和优化、企业年度纳税计划的制定、企业税负成本的分析与控制等。
      (三)涉税业务的税务管理
      涉税业务的税务管理主要包括企业经营税务管理、企业投资税务管理、企业营销税务管理、企业筹资税务管理、企业技术开发税务管理、商务合同税务管理、企业税务会计管理、企业薪酬福利税务管理等。
      (四)纳税实务管理
      纳税实务管理主要包括企业税务登记、纳税申报、税款缴纳、发票管理、税收减免申报、出口退税、税收抵免、延期纳税申报等。
      (五)税务行政管理
      税务行政管理主要包括企业税务证照保管、税务稽查应对、税务行政复议申请与跟踪、税务行政诉讼、税务行政赔偿申请和办理等。
      企业要做好税务管理工作,首先应在依法纳税的前提下,通过设置专门管理机构或专门岗位,来提高税务管理水平。其次,企业应加强税务风险管理。要通过多种形式,引起企业经营管理层对税务管理的重视,营造出“全过程、全方位、全员参与”的税务管理氛围,特别是要对企业纳税情况进行全面的梳理,对存在的税务风险进行评估,并做好改进工作,防范和化解税务风险。同时,税务管理应具有相对灵活性,能够根据企业自身及外部环境变化及时调整和修正,使税务管理在动态调整中为企业带来收益。
      第二节 企业筹资税务管理
      一、债务筹资的税务管理
      债务筹资的税务管理包括银行借款、发行债券、企业间资金借用的税务管理和借款费用的税务管理。
      银行借款的税务管理,指借款利息可以税前扣除,所以具有抵税作用。企业可以通过选择不同的还本付息方式来减轻税负,同时将不同还本付息方式下现金流出的时间和数额作为辅助判断标准。
      发行债券的税务管理,指债券利息可以在税前列支,企业债券的付息方式有定期还本付息和分期付息两种方式,选择定期还本付息方式更为有利,因此企业可以优选考虑选择该方式。
      企业间资金借用的税务管理,主要指企业集团财务公司或财务中心(结算中心)能起到“内部”银行的作用,利用集团资源和信誉优势实现整体对外筹资,再利用集团内各企业在税种、税率及优惠政策等方面的差异,调节集团资金结构和债务比例,能实现集团整体税收利益。
      借款费用的税务管理,指企业发生的借款费用应在直接税前扣除与资本化计入资产成本之间妥善处理,争取税收节约。
      租赁的税务管理,指融资租赁和经营租赁是企业减轻税负的重要方法。经营租赁的租金可以税前扣除,减小税基从而减少应纳税额;融资租赁资产可以计提折旧计入成本费用,降低税负。企业应妥善利用租赁筹资减少税收负担。
      二、权益筹资的税务管理
      权益筹资的税务管理包括发行股票、留存收益筹资和吸收直接投资过程中的税务管理。
      发行股票的税务管理,指当企业决定采用发行股票筹集资金时,需要考虑发行股票的资金成本。同时还需要考虑股票发行过程中存在的评估费、发行费、审计费、公证费等中介费用的税务问题。
      留存收益筹资的税务管理,指企业通过留存收益筹资可以避免收益向外分配时存在的双重纳税问题。
      吸收直接投资的税务管理,指支付的红利不能税前扣除,不能享受税收收益。但吸收直接投资时要考虑新设企业的资本结构,在注册资本与企业运营后从股东方借款等方式中权衡,实现合理降低税负的目的。
      第三节 企业投资税务管理
      一、研发的税务管理
      我国企业所得税法规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可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加计扣除。
      具体办法为: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的计入当期损益,在按照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再按照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l50%摊销。对于企业由于技术开发费加计扣除部分形成企业年度亏损部分作为纳税调减项目处理。
      二、直接投资的税务管理
      直接投资分为对内直接投资和对外直接投资。对内直接投资是企业将资金投向生产经营性资产以期获得收益的行为;对外直接投资如企业间的合作、联营。其税务管理包括:投资方向的税务管理;投资地点的税务管理;投资方式的税务管理;企业组织形式的税务管理。
      三、间接投资的税务管理
      间接投资又称证券投资,是企业用资金购买股票、债券等金融资产而不直接参与其他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一种投资活动。相比直接投资,间接投资考虑的税收因素较少,但也有税收筹划空间。如企业所得税法规定,国债利息收益免交企业所得税,而购买企业债券取得的收益需要缴纳企业所得税,连续持有居民企业公开发行并上市流通的股票不足12个月取得的投资收益也应缴纳企业所得税等。
      第四节 企业营运税务管理
      一、采购的税务管理
      采购是企业日常经营中供、产、销的“供应”部分。采购主要影响流转税中增值税进项税额,企业采购过程中应注意以下税收问题:购货对象的税务管理;购货运费的税务管理;代购方式的税务管理;结算方式的税务管理;采购时间的税务管理;增值税专用发票管理。
      二、生产的税务管理
      企业生产过程实际上是各种原材料、人工工资和相关费用转移到产品的过程。生产过程中企业需要注意以下税收问题。
      生产过程税务管理包括:存货的税务管理、固定资产的税收管理、人工工资的税务管理、费用的税务管理。
      三、销售的税务管理
      销售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销售收入的大小不仅关系到当期流转税额,还关系到企业所得税额,它是影响企业税收负担的主要因素。企业销售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税收问题:销售实现方式的税务管理;促销方式的税务管理;特殊销售行为的税务管理。
      第五节 企业收益分配税务管理
      一、企业所得税的税务管理
      企业所得税的计税依据是应纳税所得额,应纳税所得额是指企业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减除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各项扣除以及允许弥补的以前年度亏损后的余额。
      应纳税所得额的合理确定是应交所得税的关键。企业所得税税收筹划需要注意以下问题:应税收入的税务管理;不征税收入和免税收入的管理;税前扣除项目的税务管理;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管理。
      二、亏损弥补的税务管理
      根据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企业纳税年度发生的亏损准予向以后年度结转,用以后年度所得弥补,但弥补亏损期限最长不得超过五年,五年内不论是盈利还是亏损,都作为实际弥补年限计算。税法关于亏损弥补的规定为纳税人进行税收筹划提供了空间,纳税人可以充分利用亏损结转的规定,尽可能早地弥补亏损,获得税收利益。
      三、股利分配的税务管理
      股利分配是公司向股东分派股利,是公司利润分配的一部分。股利分配常见的方式有:现金股利和股票股利。股利分配涉及税收事项主要包括是否分配股利以及采取何种股利支付方式。对于公司来说,它会影响公司的市场形象和未来价值,对于股东来说,获得股利的股东需要交纳个人所得税。公司在分配股利时,财务管理人员应该注重税收对股东财富的影响,合理选择股利方式,增加股东财富。
      第六节 企业税务风险管理
      税务风险是指企业的涉税行为因未能正确有效的遵守税法规定而导致可能遭受的法律制裁、财务损失或声誉损害。
      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主要目标包括:税收筹划、经营决策和日常经营活动、纳税申报等事宜符合税法规定;税务事项的会计处理符合相关会计制度或准则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建立防止企业偷税、漏税的行为和机制。
      一、税务风险管理环境
      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由董事会负责督导并参与决策。董事会和管理层应将防范和控制税务风险作为企业经营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倡导遵纪守法、诚信纳税的税务风险管理理念,增强员工的税务风险管理意识。
      二、税务风险管理组织
      企业应结合生产经营特点和内部税务风险管理要求设立税务管理机构和岗位,明确岗位职责和权限;税务管理组织应建立科学有效的职责分工和制衡机制,确保税务管理的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约和监督。
      三、税务风险识别和分析
      企业应定期全面、系统、持续地收集内部和外部相关信息,结合实际情况,通过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价等步骤,查找企业经营活动及其业务流程中的税务风险,从而确定风险管理的优先顺序和策略。
      四、税务风险应对策略和内部控制
      企业应根据税务风险评估结果,结合风险管理的成本和效益,在整体管理控制体系内制定税务风险应对策略,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合理设计税务管理的流程及控制方法,全面控制税务风险。
      针对重大税务风险所涉及的管理职责和业务流程,企业应制定覆盖各个环节的全流程控制措施;对其他风险所涉及的业务流程,合理设置关键控制环节,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五、信息与沟通
      企业应建立税务风险管理的信息与沟通制度,明确税务相关信息的收集、处理和传递程序,确保企业税务部门内部、企业税务部门与其他部门、企业税务部门与董事会、监事会等企业治理层以及管理层的信息沟通和反馈,发现问题应及时报告并采取应对措施。
      同时,企业应逐步将信息技术应用于税务风险管理的各项工作,建立涵盖风险管理基本流程和内部控制系统各环节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六、监督和改进
      企业应定期对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机制的有效性进行评估审核,不断改进和优化税务风险管理制度和流程。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机构根据企业整体控制目标,对税务风险管理机制的有效性进行评价,也可以委托符合资质要求的中介机构对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相关的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评估,并出具评估报告。
      根据评估报告的建议,按照内部税务管理的奖惩制度,及时进行激励和处罚,并及时完善税务风险管理的薄弱环节,不断改进税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和行为规范性。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17-9-21 11:07
  • 签到天数: 94 天

    [LV.6]常住居民II

    8#
    发表于 2010-2-2 13:00:34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八章 财务分析与评价
      [基本要求]
      (一)掌握财务分析的方法
      (二)掌握盈利能力分析、偿债能力分析、营运能力分析、发展能力分析的指标与方法
      (三)掌握收入、成本费用与利润分析的内容与方法
      (四)熟悉上市公司财务分析的内容与方法
      (五)熟悉企业综合分析与评价的内容与方法
      (六)了解财务分析的含义、内容与意义
      [考试内容]
      第一节 财务分析与评价的主要内容
      一、财务分析的内容
      财务分析是根据企业财务报表等信息资料,采用专门方法,系统分析和评价企业过去和现在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的过程。
      财务分析可以判断企业的财务实力、可以评价和考核企业的经营业绩,揭示财务活动存在的问题、可以挖掘企业潜力,寻求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的途径、可以评价企业的发展趋势。
      财务分析信息的需求者主要包括企业所有者、企业债权人、企业经营决策者和政府等。不同主体出于不同的利益考虑,对财务分析信息有着各自不同的要求。
      二、财务分析的方法
      (一)比较分析法
      比较分析法是通过对比两期或连续数期财务报告中的相同指标,确定其增减变动的方向、数额和幅度,来说明企业财务状况或经营成果变动趋势的一种方法。比较分析法的具体运用主要有重要财务指标的比较、会计报表的比较和会计报表项目构成的比较三种方式。
      (二)比率分析法
      比率分析法是通过计算各种比率指标来确定财务活动变动程度的方法。比率指标的类型主要有构成比率、效率比率、相关比率三类。
      (三)因素分析法
      因素分析法是依据分析指标与其影响因素的关系,从数量上确定各因素对分析指标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的一种方法。因素分析法具体有两种:连环替代法和差额分析法。
      三、财务分析的局限性
      (一)资料来源的局限性
      报表数据的时效性问题、报表数据的真实性问题、报表数据的可靠性问题、报表数据的可比性问题、报表数据的完整性问题。
      (二)财务分析方法的局限性
      对于比较分析法来说,在实际操作时,比较的双方必须具备可比性才有意义。对于因素分析法来说,在计算各因素对综合经济指标的影响额时,主观假定各因素的变化顺序而且规定每次只有一个因素发生变化,这些假定往往与事实不符。
      (三)财务分析指标的局限性
      财务指标体系不严密、财务指标所反映的情况具有相对性、财务指标的评价标准不统一、财务指标的计算口径不一致。
      四、财务评价
      财务评价是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情况进行的总结、考核和评价。它以企业的财务报表和其他财务分析资料为依据,注重对企业财务分析指标的综合考核。
      第二节 上市公司基本财务分析
      一、上市公司特殊财务分析指标
      (一)每股收益
      每股收益是综合反映企业获利能力的重要指标,可以用来判断和评价管理层的经营业绩。包括基本每股收益和稀释每股收益。
      基本每股收益=归属于公司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发行在外的普通股加权平均数
      企业存在稀释性潜在普通股的,应当计算稀释每股收益。潜在普通股主要包括:可转换公司债券、认股权证和股份期权等。
      (二)每股股利
      每股股利是企业股利总额与企业流通股数的比值。
      每股股利反映的是上市公司每一普通股获取股利的大小。每股股利越大,则企业股本获利能力就越强;每股股利越小,则企业股本获利能力就越弱。
      (三)市盈率
      市盈率是股票每股市价与每股收益的比率。
      一方面,市盈率越高,意味着企业未来成长的潜力越大,也即投资者对该股票的评价越高,反之,投资者对该股票评价越低。另一方面,市盈率越高,说明投资于该股票的风险越大,市盈率越低,说明投资于该股票的风险越小。
      (四)每股净资产
      每股净资产,又称每股账面价值,是指企业净资产与发行在外的普通股股份之间的比率。
      该项指标显示了发行在外的每一普通股股份所能分配的企业账面净资产的价值。利用该指标进行横向和纵向对比,可以衡量上市公司股票的投资价值。
      (五)市净率
      市净率是每股市价与每股净资产的比率,是投资者用以衡量、分析个股是否具有投资价值的工具之一。
      一般说来,市净率较低的股票,投资价值较高;反之,则投资价值较低。
      二、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一)管理层讨论与分析的概念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是上市公司定期报告中管理层对于本企业过去经营状况的评价分析以及对企业和未来发展趋势的前瞻性判断,是对企业财务报表中所描述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解释,是对经营中固有风险和不确定性的揭示,同时也是对企业未来发展前景的预期。
      (二)管理层讨论与分析的内容
      上市公司“管理层讨论与分析”主要包括两部分:报告期间经营业绩变动的解释与前瞻性信息。
      第三节 企业综合绩效分析与评价
      一、企业综合绩效分析的方法
      企业综合绩效分析方法有很多,传统方法主要有杜邦分析法和沃尔评分法等。
      (一)杜邦分析法
      杜邦分析法又称杜邦财务分析体系,简称杜邦体系,是利用各主要财务比率指标间的内在联系,对企业财务状况及经济效益进行综合系统分析评价的方法。该体系是以净资产收益率为起点,以资产净利率和权益乘数为核心,重点揭示企业获利能力及权益乘数对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以及各相关指标间的相互影响作用关系。  
      杜邦体系
      注:①销售净利率即营业净利率,销售收入即营业收入,销售费用即营业费用。②有关资产、负债与权益指标通常采用市场值。
      (二)沃尔评分法
      把若干个财务比率用线性关系结合起来,以此来评价企业的信用水平,被称为沃尔评分法。
      二、综合绩效评价
      综合绩效评价是综合绩效分析的一个重要内容,一般是站在企业所有者(投资人)的角度进行的。科学地评价企业绩效,可以为出资人行使经营者的选择权提供重要依据;可以有效地加强对企业经营者的监管和约束;可以为有效激励企业经营者提供可靠依据;还可以为政府有关部门、债权人、企业职工等利益相关方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
      (一)综合绩效评价的内容
      企业综合绩效评价由财务绩效定量评价和管理绩效定性评价两部分组成。
      (二)综合绩效评价指标
      企业综合绩效评价指标由二十二个财务绩效定量评价指标和八个管理绩效定性评价指标组成。
      (三)企业综合绩效评价标准
      综合绩效评价标准分为财务绩效定量评价标准和管理绩效定性评价标准。
      (四)企业综合绩效评价工作程序
      包括财务绩效评价工作程序、管理绩效评价工作程序。
      (五)企业综合绩效评价计分方法
      包括财务绩效评价计分和管理绩效评价计分。
      (六)企业综合绩效评价结果与评价报告
      企业综合绩效评价结果以评价得分、评价类型和评价级别表示;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