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会计网
标题:
关于新会计准则的一些答疑
[打印本页]
作者:
银河飞雪
时间:
2007-9-26 13:05
标题:
关于新会计准则的一些答疑
1.提问:新准则下职工福利费如何处理?
回答:新准则取消了原“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会计科目、增设“应付职工薪酬”科目核算企业根据有关规定应付给职工的各种薪酬。按照“工资”、“职工福利”、“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解除职工劳动关系补偿”等应付职工薪酬项目进行明细核算,即将职工福利费列入职工薪酬范围核算。
《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应用指南规定:“没有规定计提基础和计提比例的,企业应当根据历史经验数据和实际情况,合理预计当期应付职工薪酬。当期实际发生金额大于预计金额的,应当补提应付职工薪酬;当期实际发生金额小于预计金额的,应当冲回多提的应付职工薪酬。”
原来工资总额的14%属于税法规定的扣除比例,不属于财政部规定的企业计提比例(会计处理应遵循财政部的有关规定)。因此,职工福利费属于没有规定计提比例的范围。
在新准则下,如果有明确的职工福利计划,即有明确的金额和明确的支付对象范围,(例如公司有成文的福利计划,并通过《员工手册》等方式传达到各相关员工)则可以计提应付福利费。关键还是在于福利费的余额是否符合负债的定义。以前那种提而不用的福利费是不符合负债定义的,新准则下不应继续,即应付福利费不存在余额。
新准则下福利费通常据实列支,也就不存在余额的问题,但企业也可以先提后用。通常,企业提取的职工福利费在会计年度终了经调整后应该没有余额,但这并不意味着职工福利费不允许存在余额,在会计年度中间允许职工福利费存在余额,如企业某月提取的福利费超过当月实际支出的福利费,则职工福利费就存在余额。
福利费当期实际发生金额大于预计金额的,应当补提福利费,借记“管理费用”等科目,贷记“应付职工薪酬”科目;当期实际发生金额小于预计金额的,应当冲回多提的福利费,借记“应付职工薪酬”科目,贷记“管理费用”科目。
2.提问:一般企业的应收账款是否也应当按照金融工具有关准则进行处理?在进行减值测试时,是否应当遵循金融工具准则中的方法,先前的账龄分析法等是否不再适用?
回答:新准则下,应收账款属于金融资产。因而,所有企业的应收账款都应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的有关规定来核算。
所有企业应收款项的坏账准备也应遵循《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的要求进行计提。
《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应用指南对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进行了如下规定:
对于单项金额重大的应收款项,应当单独进行减值测试。有客观证据表明其发生了减值的,应当根据其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确认减值损失,计提坏账准备。
对于单项金额非重大的应收款项可以单独进行减值测试,确定减值损失,计提坏账准备;也可以与经单独测试后未减值的应收款项一起按类似信用风险特征划分为若干组合,再按这些应收款项组合在资产负债表日余额的一定比例计算确定减值损失,计提坏账准备。根据应收款项组合余额的一定比例计算确定的坏账准备,应当反映各项目实际发生的减值损失,即各项组合的账面价值超过其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金额。
企业应当根据以前年度与之相同或相类似的,具有类似信用风险特征的应收款项组合的实际损失率为基础,结合现时情况确定本期各项组合计提坏账准备的比例,据此计算本期应计提的坏账准备。
从目前已经披露完毕的上市公司2007年半年报来看,有很多上市公司仍然对所有的应收账款按照账龄分析法进行计提,即不区分单项应收账款的金额是否重大。这种处理不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的规定。
企业应该在计提应收账款的坏账准备时,区分单项金额重大与否。单项金额重大的应收账款应该按照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计提;单项金额非重大的应收账款可以按照原来的账龄分析法计提。
3.提问:我公司目前尚不具备全部执行新会计准则的条件,目前仍在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和原企业会计准则,我公司目前可否在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和老准则的基础上,再选择部分适合我公司的新企业会计准则执行?
回答:自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颁布新《企业会计准则》(以下简称“新会计准则”或“新准则”)以来,根据财政部的规定,新会计准则于2007年1月1日率先在上市公司实施,鼓励其他企业执行。
国资委于2006年11月4日发布了《关于做好中央企业2006年度财务决算和2007年度财务监管工作的通知》,明确了中央企业执行新会计准则的时间表,即所有中央企业要在2008年底之前全面执行新企业会计准则,所属上市公司资产或收入占集团比重较大的企业,应当于2007年率先执行。
从新会计准则实施的时间表来看,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施行。2008年在中央企业实施。2009年争取全面推开,所有大中型国有企业全面实施。
企业不能在执行现《企业会计制度》和旧准则(财政部2006年以前发表的准则)的基础上,选择部分适合公司的新企业会计准则执行。
4.提问:新准则规定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用公允价值计量,但为何前者的公允价值变动计入损益,后者的公允价值变动计入资本公积?
回答:资产按流动性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交易性金融资产”属流动资产,而“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属非流动资产。此外,交易性金融资产在活跃的市场上有报价且持有期限较短,应当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变动应计入当期损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主要是指企业没有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的金融资产。相对于交易性金融资产而言,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持有意图不明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在初始确认时,应当按其公允价值以及交易费用之和入账,公允价值变动计入所有者权益。
因此,在金融资产的分类中,企业和会计信息使用者应该特别关注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分类情况。企业管理层在取得金融资产时,应当正确地进行分类,不得随意变更。
5.提问:新准则和原制度对捐赠资产(包括实物和现金)和接受捐赠资产的处理有何不同?
回答:(1)企业接受捐赠的处理
在原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下,企业接受捐赠资产通过“待转资产价值”科目进行核算。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按会计制度及准则的规定确定的入账价值,借记“固定资产”科目,按税法规定确定的入账价值,贷记“待转资产价值”科目,按应支付的相关税费,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
年度终了,按税法规定确定的接受捐赠价值资产应交的所得税(或弥补亏损后的差额计算应交的所得税,下同),借记“待转资产价值”科目,贷记“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科目,按接受的资产捐赠的价值减去应交所得税后的差额,贷记“资本公积—接受捐赠非现金资产准备”科目。
接受捐赠的非货币性资产在弥补亏损后的数额较大,经批准可在不超过5年的期限内平均计入公司应纳税所得额交纳所得税的,公司应在年度终了,按转入应纳税所得额的价值,借记“待转资产价值”科目,按本期应交的所得税,贷记“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科目,按转入应纳税所得额的价值减去本期应交所得税的差额,贷记“资本公积—接受捐赠非现金资产准备”科目。
例如,某公司2006年4月6日接受星兴公司捐赠的汽车一辆,捐赠方提供的凭据上标明的金额100000元,支付的运费800元,所得税税率为33%。
借:固定资产100800
贷:待转资产价值—接受捐赠非货币性资产100000
银行存款800
2006年12月31日,结转待转资产价值:
借:待转资产价值—接受捐赠非货币性资产100000
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33000
资本公积—接受捐赠非现金资产准备67000
新《企业会计准则》确实没有对这一问题进行专门说明,但是,在《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中关于“6301营业外收入”总账科目中对此进行了说明,即:“营业外收入”科目核算企业发生的各项营业外收入,主要包括非流动资产处置利得、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利得、债务重组利得、政府补助、盘盈利得、捐赠利得等。(具体见《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第252页)
例如,某公司2007年8月10日接受一外商捐赠轿车一辆,根据发票及报关单有关单据,该轿车账面原值300000元,估计折旧100000元,运费2000元。
借:固定资产202000
贷:营业外收入—捐赠利得200000
银行存款2000
因此,新准则下,企业接受捐赠的资产直接作为“营业外收入”处理。
(2)企业对外捐赠的处理
在原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下,企业对外捐赠资产,借记“营业外支出”科目,贷记“银行存款”、“固定资产”等科目。
例如,某公司2005年9月18日支援希望工程,由银行信汇180000元,补助光明村小学建设教学房屋。
借:营业外支出—捐赠支出
180000
贷:银行存款180000
新《企业会计准则》也没有对“企业对外捐赠资产”如何处理进行专门说明,但是,在《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中关于“6711营业外支出”总账科目中对此进行了说明,即:“营业外支出”科目核算企业发生的各项营业外支出,包括非流动资产处置损失、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损失、债务重组损失、公益性捐赠支出、非常损失、盘亏损失等。(具体见《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第261页)
因此,新准则下,企业对外捐赠资产通过“营业外支出”进行处理,与原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一致。
作者:
xtgxi
时间:
2008-11-4 16:45
谢谢。。。。。。。。。。。。。。。
作者:
xtgxi
时间:
2008-11-4 16:46
谢谢。。。。。。。。。。。。。
欢迎光临 房地产会计网 (https://www.fdckj.com/)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