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斯兰 发表于 2011-2-20 18:24:34

袁雪芬昨在沪逝世(组图)

袁雪芬昨在沪逝世(组图)2011-02-20 15:03:39 来源: 北京晚报(北京) 跟贴 1 条 手机看新闻
http://img1.cache.netease.com/catchpic/B/B0/B050381E257CFF0C79E19E72912D4393.jpghttp://img1.cache.netease.com/catchpic/4/43/43B8051D5B92E96B19ED97AFA1D2A9A5.jpg袁雪芬饰祝英台 1953年剧照本报上海记者站专电(记者张硕)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新越剧的创始者、践行者,上海越剧院名誉院长,曾任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现任中国文联荣誉委员、上海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副会长,中国共产党员袁雪芬同志,因病于2011年2月19日下午2时在上海去世,享年89岁。

  昨天,袁老位于淮海路的家中设置成了一个灵堂,白纱围着一张她年轻时的半身油画像,画像下7座奖杯整齐地排放在烛台前,默默述说着主人辉煌的艺术人生。吕派旦角创始人吕瑞英、学生方亚芬,以及上海越剧院等送来的花圈,静静摆放在灵前。当今“袁派”领军人物方亚芬回忆起老师几度哽咽,在她的眼中,老师就是他们的“靠山”。方亚芬说,袁老师离开前的一段时间,总觉得自己身体不好,每每遇到学生,都会问问大家的近况,然后告诉学生们,以后要靠他们了。谈及老师的心愿,方亚芬回忆道,医生曾3次宣告老师病危,她都一次次挺了过来,“老师一直认为,自己已经多赚了很多年时间,现在著作都已经出版,也已了无遗憾了”。

  著名主持人曹可凡认识袁雪芬老师已有整整24个年头,他回忆起袁老称,她绝对是极具个人魅力的人,在艺术上有着自己独特的主张。在越剧百年历史中,第二和第三阶段的改革都与袁老密不可分。20岁时的她,为了引进导演制度,竟能掏出自己的九成包银给导演和舞美。这在当时真的是伟大的壮举。而且,她还在剧场内大胆立起了文明新规,不仅规定头排观众不得将腿翘至舞台上,还明确了茶水小吃的进场时间,更严格确立了‘后台闲人免进’的规章制度。因此,也有人指责她是“戏霸”。曾有人劝她“圆滑一些”,希望她可以做到“内方外圆”。“但她说,我圆不了,绝对圆不了,非常圆滑的话没意思。圆滑的人无非叫人家有好印象,我宁愿给人家坏印象,我也不愿意去圆滑一些。”

  袁雪芬1922年出生于“越剧之乡”浙江省嵊县,11岁便开始了越剧生涯,一生为越剧艺术和中国的戏曲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上世纪40年代,她与琴师周宝财合作,创造了新的“尺调”腔,后被其他越剧演员吸收、不断丰富,发展成越剧的主腔,并在此基础上衍化出不同的流派。1946年5月,她把根据鲁迅名著《祝福》改编的《祥林嫂》,首次搬上越剧舞台,受到田汉、许广平等文化人士的称赞,被称为“新越剧的里程碑”。

  1952年袁雪芬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主演剧目《白蛇传》,获大会荣誉奖。1953年她与范瑞娟合作主演的《梁山伯与祝英台》,拍摄成我国第一部大型彩色戏曲影片,翌年获国际电影节“音乐片奖”;同年,她排演了根据王实甫原著改编的《西厢记》,成功地塑造了崔莺莺一角。2008年2月,她被文化部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越剧代表性传承人”称号。

  数十载艺术生涯中,袁雪芬形成了独创的“袁派”艺术,其唱腔旋律淳朴,感情真挚深沉,韵味醇厚,委婉缠绵。但9年前,80岁高龄的她患上了骨髓瘤,这种病有个特性,会分泌出坏蛋白并吸附在身体器官上。儿子郑海芽说,母亲拒绝化疗,担心那会一下子摧垮她的身体。“当时,她的书还没有弄好,毕竟有一桩心事在。”



  袁老的这桩心事就是由她和其他专家编撰的著作《越剧艺术论》。事实上,早在40年前,袁雪芬就想出版一本系统研究越剧艺术的书籍,但这项浩大工程直到1995年才正式启动。这本越剧艺术理论专著耗时14年,书尚未出版,其中4名编委刘如曾、胡越、傅骏、苏石风已与世长辞。2009年,袁雪芬入院抢救时,此书编撰接近尾声。助理黄德君生怕她不能见到自己的呕心之作,就委托人赶印了一本样书送到老人面前。幸好,那次袁老化险为夷。黄德君表示,《越剧艺术论》的出版可以说是“空前绝后”。“没有人做过这件事情,也没有人能像袁雪芬那样把整个人都扑进去,为的就是能让越剧艺术拥有自己的理论基础。”

  几年前袁雪芬在接受采访时曾许下心愿:我死了以后,我不要开追悼会,很快把我火化。我是从曹娥江来的,经过钱塘江再到黄浦江的,就把我的骨灰撒入黄浦江,流入大海,我是清清白白来,也是清清白白去……她儿子表示,母亲一直是这样叮嘱的,他们会遵照她的心愿,让她将清白永留人间。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袁雪芬昨在沪逝世(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