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月 发表于 2010-11-6 10:13:43

佛法小故事汇总——佛经中的故事

上升下堕

伽弥尼出家不久,有一天,他向佛陀提出一个问题:“佛陀!我觉得各种宗教都有祈祷天神,求生天国的方法,佛陀为什么不说呢?佛陀如果也能够开示这个法门,那就更好了。”

  佛陀反问他:“伽弥尼!如果有人把石头丢到河里,然后虔诚的祈求天神,希望大石浮起来,你认为这有可能吗?”

  伽弥尼说:“佛陀!这是不可能的,石头丢到河里只会往下沈,怎么可能浮起来呢?”

  佛陀说:“是的!假使有人造作很大的恶业,即使大家为他祈祷天神,求他生天,这也是决不可能的,因为造作恶业,自然会堕落地狱。”

  佛陀再问:“如果有人把油倒在河里,然后祈求天神,让油沈下去,不要浮上来,这有可能吗?”

  伽弥尼答:“佛陀!不可能的,油一定会浮上来。”

  佛陀说:“是的!这正如有人造作善业,任谁也不能使他堕落一样。修行善业,自然生天;造作恶业,自然下堕,这是一定的因果法则,决不是因为祈祷天神而可以改变的。”

  伽弥尼听了佛陀的开示,从此不再向往外道的修行法门。

找 心

陀在往伽耶山的途中,路过一座苦行林,在树下静坐片时,像等待什么似的。有一个拿了大包裹的女人,从佛陀的面前经过,佛陀并没有注意分别。后来,又有很多高大的汉子走来,他们见到佛陀都异口同声的问道:“刚才您见到一个女人拿着很多东西从这里经过吗?”

  “我没有注意。你们找她做什么?”佛陀反问他们。

  “我们这一行共有三十人,同住在离此不远的森林之中,我们二十九人都有妻子,只有一个人至今还没有娶亲。我们非常同情他,因此,昨天就为他找来一个女人。那知这不是普通的女人,说来真不怕人见笑,原来她是一个卖婬的妓女。她在一夜之中,把我们三十个人都诱惑了。今天起来,我们的东西都被她卷逃了,因此要追赶她,要回我们的东西。您究竟有没有见到她呢?”佛陀默默的听他们说着。过了一会儿,佛陀说道:“是这么一回事吗?我来问你们一句,到底你们的心要紧呢?还是女人和东西要紧呢?”   


  这几个人给佛陀这么简单的一问,放逸惯的身心像还本归原一样,深受感动。佛陀不可思议的威德,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语言,都能深刻的印入人们的心版。

  “自己的心比什么都要紧。”这一群男子回答,个个像清醒过来似的。

  “你们不要再去追赶女人,找回自己的心才是最要紧的大事。”

  “找心有什么办法呢?”

  于是,佛陀为他们说苦集灭道,使他们生起信心,而皈依在佛陀座下。   

    凡人丢了钱财,知道去寻找;丢了衣物,知道去寻找;但是丢了最宝贵的东西——心,却不知道去寻找。如何返求诸己,把心找回来,做自己的主人,是一生中最重要的功课。

烧香作炭

佛陀在舍卫国说法的时候,感化了一位青年发心跟随佛陀出家、修持。五年以后,年轻的比丘得到佛陀的许可,独自一人离开僧团,遯隐山林,精进修行。

  不到三个月的时间,正当大家还在为他祝福的时候,年轻的比丘却垂头丧气,满面风尘地回来了。

  佛陀慈祥的问道:“怎么这么快就回来了?”

  青年比丘嗫嚅地回答说:“佛陀!自从离开您以后,我虽然一直在努力修行,但是至今却还不能证果。我觉得佛道长远,自己既然无法达成,不如回家营生,照顾家计,以尽人子之道。”

  佛陀听了,慈祥的垂示:“你既然信奉我的教法而出家,为什么不让人敬佩你是一位精进者,反而让人唾弃你呢?”   


  这时佛陀为青年比丘说了一则故事:

  很久以前,有一位青年入海采集沈水香,经过了一年多,终于满载而归。他装满一车到市场贩卖,但是因为沈水香价格昂贵,始终没有人买。经过好多天,还是卖不出去,青年不免心生疲倦厌烦。这时看到有人在一旁卖木炭,木炭很快就销售一空,青年很是羡慕,于是把满车的沈水香烧成木炭出售,结果其所得不及沈水香半车的价钱。

  佛陀说完故事后,看看青年比丘,语重心长地说:“世上有很多人最初发起勇猛精进心学佛,但是一进入佛门以后,发现佛法浩瀚如大海,很难一口吸尽,于是心生退怯,宁可渴死也不再喝它一口,这样的人岂不是和烧香作炭的青年一样愚痴?”

众生对于修行普遍患有畏久畏远的心理,一味追求迅速完成,就像烧香作炭的青年,结果本末倒置,反而失去了最宝贵的本来宝藏。

御马三法

佛陀教化众生的方法,总是应病与药,观机逗教。是什么样的人,佛陀就说什么样的法。佛陀像钟一样,小叩则小鸣,大叩则大鸣。

  有一天,一个训练马的调马师带着诚恳的心来请求佛陀指示他的迷津。佛陀明白他的身份,就问他:“你很懂得调马,马的性情你都已经知道。现在我来问你,你究竟用几种方法来调伏你的马匹呢?”   

  调马师毫不考虑就回答道:“我调马有三种方法:一是柔软,二是刚强,三是柔软刚强并施。”

  “假如这三种方法都不能调伏时,你又怎么办呢?”佛陀进一步问。

  “那就没有办法了,只有把牠杀掉。”调马师回答后,又再反问佛陀道:“佛陀!您是用什么方法调御众生呢?”   


  佛陀答道:“我也是用三种方法:一是柔软,二是刚强,三是柔软刚强并施。”   

  “假如这三种方法都不能调伏时怎么办呢?”调马师反问佛陀。

  佛陀肯定的答道:“没有别的办法,也只有把他杀掉。”

  调马师听后,惊疑地问道:“佛陀!你的教法中,杀生不是犯戒的行为吗?”

  佛陀庄严真实的说道:“你说得不错,在佛陀的教法中,杀生是不净业,是要受因果的轮回。不过,我所谓的杀,与你流血的杀不同。因为众生用柔软、刚强,以及柔软刚强并施都不能调伏时,就不再和他交谈,不必教授,不要睬他。一个不能受教,不听教诫的人,如同被杀掉一样的无救。”

  调马师终于了解佛陀的意思,俯伏低头,要求皈依佛陀,受持五戒,从此改往修来,不再虐待动物,更不杀生。

    佛陀的十号之一调御丈夫,佛陀对于刚强的众生,就用柔软的慈悲心来摄受他;对于怯弱的众生则加强他的信心,使他坚强;或者两者并用,好比调马师驯服马匹一般。众生有八万四千种病,佛陀就示现八万四千种法门。佛陀的慈悲真是无量无尽!

愚人愚行

从前,在一个农庄上,住着一位有福报而没有智慧的富翁。他虽拥有良田肥马,万贯家财,但因愚痴,不能辨别是非善恶,常常闹出许多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

  有一天,他因事进城,路上遇见一个被马鞭抽伤了背部,而用热马粪涂伤的人。他好奇地伫立了一会儿,指着那人问道:“你的背给鞭抽伤了以后,不是很痛吗?为什么还要用热马粪涂伤口呢?这样不是更痛吗?”   

  那人苦笑地回答道:“是的,用热马粪涂伤口是非常难受的。不过,马粪可以消毒,涂上之后,伤口才不至于溃烂。”

  富翁听了这些话,欢天喜地,以为侥幸学到治伤的秘诀,便如获至宝似的牢牢记在胸中。他踏着愉快的脚步回到家中,即刻对家人说道:“你们知道我今天为什么这样开心吗?”   


  “大概是老爷在路上拾到黄金了吧!”家人见到主人欢喜,也随口逢迎着。

  富翁马上收歛笑容,慎重其事的说道:“不是拾到黄金,而是得到了一种大智慧,一种秘诀。”

  家人不相信地开玩笑道:“老爷得到了大智慧,真是稀有,应该传给我们,不该隐藏呀。”

  富翁得意地拍掌笑道:“好的!好的!你们注意看我做吧。”

  于是,吩咐一个家奴:“你赶快去拿一条鞭子来。”

  主人的话,家奴那敢违命,即刻拿来一条马鞭交给主人,然后莫明其妙地站在一旁,等待主人吩咐。

  富翁迅速而高兴地将上身的衣服脱得精光,然后大声说:“我马上传智慧给你们看吧。”说着又厉声喊道:“来呀!你们拿鞭子在我的背上重重的抽二百下。”

  家奴畏畏缩缩,不敢向前,富翁见状,怒骂道:“怎么?你们敢违抗我的命令吗?快给我抽打!”

  家奴只有应命,无可奈何地提起鞭子,向主人的背上如落雨般的抽打着。不一会儿,鲜红的血顺着伤口流下,白嫩的皮破烂了,没有一块好肉。这时候,他自己却得意地命令家奴说:“赶快去取些热马粪来,把它涂在我背上的伤口处。”   

  于是,家奴取来热马粪,涂在主人的背上。

  愚痴的富翁,自以为聪明智慧,得意地向家人宣布说:“我的背皮虽被马鞭抽破,但用热马粪涂后,一定不会溃烂,你们安心看吧。我过几天就可以痊愈了,你们知道吗?这就是我今天所得的智慧,现在已经传授给你们了,哈哈!”

  佛陀知道了这件事情,开示大家:“一个人一见他人有一种好处,便认为可贵,也不管对不对,就随便学他,这是愚痴的行为,其结果是自讨苦吃,危害自己。所以修行学道,必须开智慧的眼,选择正法,才能真正离苦得乐。”   

愚人喝水

 有一天,佛陀在精舍中静坐,有一个人愁眉苦脸的长跪在佛陀座前,等待佛陀的开示。不久,佛陀睁开眼来,问道:“你有什么事?尽管问吧。”

  “佛陀!我信了佛教以后,我的父亲非常不赞成。他认为佛教的戒律太广泛太严格,那能全部受持,不如不要学好了。他这样强词夺理地坚持着自己的见解,我费尽唇舌,他还是不能接受。我怕他将累劫流转生死,堕落恶道受苦,所以祈求佛陀度化我的父亲。”

  佛陀说道:“你的父亲是利根之人,只要你把我说的故事转述给他听,他必然能去邪向正,回迷向悟。”   

  “是什么故事,请佛陀开示。”

  于是佛陀说了这样一个故事:   


  从前,有个愚人在旷野走了好几天,滴水未进,口渴得两眼昏花,浑身发热,沿途寻找水源,总不可得。

  忽然,看到远处有一条河,河水清洁明净。然而,他呆立了半天,却不想前去取水喝。这时候,同路的行人觉得纳闷,就上前问道:“你不是口渴吗?为什么找到了水,反而不喝呢?”

  愚人拉开嘶哑干涸的喉咙答道:“你有所不知,这么多的水,我喝得完吗?我怕我的肚子装不下这么多水,所以干脆不喝了。”

  路人听了,不禁摇头叹息:“真是无知的人,多么可怜呀!”

  听了这则故事以后,青年马上回家告诉父亲。父亲听了恍然大悟,于是便与儿子一起学佛向道。

    弱水三千,取一瓢饮,便能解除干渴;佛法虽有八万四千个法门,如果能够确实奉行一法不违,便能得到利益。

不受第二支箭

佛陀被尊为天人师,这是说明佛陀是最善于教化的人天师范,不仅因为他最懂得权巧方便,观机逗教,尤其善于运用譬喻、问答等方式来阐述真理法则,令弟子们容易理解佛法而心生欣羡,继而信受奉行。

  有一天,佛陀对弟子们提出一个问题:“一个受过佛法教化的人,和一个未受过佛法教化的人,当他们遇到快乐的事物时,同样会有“乐受”的感觉;相反的,当他们遭逢悲伤痛苦的时候,同样会有“苦受”的感觉。那么,已受教和未受教的人到底有什么差别呢?”

  弟子闻言,彼此面面相觑,无法作答,只得请佛陀慈悲开示。

  佛陀说:“一个没有受过佛法教化的人,遇到痛苦的时候,往往悲不自胜,甚至徬徨迷惑,不知如何安顿自己,这就如同中了第一支箭以后,又中了第二支箭一样的感到痛苦不安;相反的,有佛法的人,遭逢痛苦的时候,绝不徒然悲叹,乃至怨天尤人,自乱方寸,因为他已经有智慧,不会再受第二支箭的痛苦。”   


  “一个佛教徒身处乐境之中也绝不放纵自己,因为一旦陶醉在快乐之中而放逸身心,第二支箭便会带来苦受。”佛陀又继续阐述乐受的道理。

  佛陀开示后,弟子们个个欣庆自己能过着佛化的生活,能够不为苦、乐所惑,尤其对于“不受第二支箭”的譬喻,个个心有戚戚焉,自此更加惕励自己切莫放逸,以免受到第二支箭的苦。

    人往往沈缅于享乐而不能自拔,或者陷溺于哀痛而不能超越,被同一块石头绊倒二次是一种耻辱,被第二支箭射中更是一种不幸。如何培养“觉”性,苦乐不滞,便是无上的智慧。


如盲执烛

在拘睒尼国的美音精舍,佛陀正为四众弟子广说**。有一个老梵志,整天高举着火把在城市中行走,有人问他:“你为什么大白天拿着火把走路呢?”

  老梵志答道:“世间的人没有一个不愚蠢,他们长着眼睛,却看不见东西,所以我用火把为他们照明。”

  原来,这位老梵志自认为知识广博,天下事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因此骄傲自大,到处找人辩论,却也无人敢向他挑战。

  佛陀知道后,有心度化他,于是故意在路上和他相遇,问他:“大白天为什么举着火把满街跑?”

  老梵志说:“因为世人处于黑暗中,昼夜都看不见光明,所以我拿着火把为他们照明。”

  佛陀又问梵志:“经典中有“四明”的说法,你知道吗?”   


  “什么叫“四明”,我没听说过。”老梵志惊讶的回答。

  佛陀说:“所谓四明,就是:一、通晓天文、地理,理解春夏秋冬四时运行的道理;二、通晓日月星辰与金木水火土等五行的关系;三、通晓治国为政的方法,明了安邦攘外的大计;四、明晓军事,熟悉指挥作战的方法,能防卫巩固国土,使不丧失。你是一个修道人,知道有这四明法吗?”

  老梵志因为从来没听说过四明的道理,深觉惭愧,便丢了火炬,向佛陀合掌。佛陀知道他已有忏悔之心,便以梵音为他说了一首偈语:

  若多少有闻,自大以憍人,

  是如盲执烛,照彼不自明。

  这首偈语的意思是说,如果你稍具有一些知识,就狂妄自大,目中无人,这就如同瞎子手执灯烛,只照别人,自己却看不到光。

  佛陀说了偈语之后,告诉老梵志:“世间上恐怕没有人比你更愚痴。你白天拿着火炬,走在街上,如你所知,这种奇异的行为,不正如尘土一样,没有人理会吗?”   

  老梵志此时更是惭愧得无地自容,即刻跪下顶礼佛陀,虔敬的恳求佛陀收他为弟子,并一改过去傲慢自大的态度。

    佛陀教我们要自灯明,法灯明,就是要我们明白佛法,以般若的慧炬来照亮自己的无明,而不是自大憍慢,挑剔别人的缺失。

驯象三法

呵提昙生长在佛教世家,久仰佛陀威德。有一天,呵提昙特地到只园精舍,祈求佛陀为他解除心理上的苦恼。

  佛陀慈祥的请他坐下,问道:“你从何而来?叫什么名字?”   

  呵提昙长跪在地,回答说:“我名叫呵提昙,过去曾为先王驯象。”   

  佛陀就着他的职业问道:“驯象的时候,应该注意那些事情呢?”

  呵提昙说:“我通常以三种方法来驯服大象:一是用钢钩钩住象的嘴巴,然后再套上咬口铁,这样就可以牵着牠,使牠无法脱走;二是减少牠的食物,使牠挨饿消瘦,没有力气反抗;三是用棍子打牠,使牠痛苦、害怕。用这三种方法,就可以把象调理得很驯良了。”   


  佛陀反问:“你用这三种方法驯象,目的何在呢?”

  呵提昙答:“用铁钩钩嘴巴,可以制服牠的桀傲不驯;不让牠吃饱,可以调御牠的凶猛;用棍子打牠,使牠不敢调皮,低头屈服,这样子牠就能驯服柔顺了。”

  佛陀又说:“像这样驯服牠,用意又何在?”

  呵提昙答:“这样使牠驯服了,可以作为国王坐骑,不出危险;也可以派牠冲锋陷阵,任意指挥牠前进后退,没有困难。”

  佛陀又问:“你只能驯象,能不能驯服自己呢?”

  “目前我还不知道如何调服自己,祈请佛陀明示。”

  佛陀告诉呵提昙:“我也有三种方法可以驯服一切人,也可以驯服自己,使人获得清净之乐。一是以诚心控制嘴巴不乱说;二是以慈悲、纯直制伏自己的倔强刚愎;三是以智慧消灭心理上的固执、主观、不明理等愚痴烦恼。我以这三种方法度一切众生,永远出离三恶道,直达涅槃大道,不再入生死海,不再受忧悲苦恼。”呵提昙听到这里,若有所悟,顿时心如朗朗晴空,不留片云。

    佛陀是个大教育家,善于观机逗教。就近取譬,对于音乐师就以音乐来调顺他,对于驯马师就以驯马的道理来点化他,对于驯象师则对他说驯象的方法。驯服凶猛的大象固然须要技巧,驯服狂妄的心性,更需要佛法的智慧善巧,每一个人都要成为自己的驯象师。


与智者交

舍智连通说富那,须空旃论迦头陀,

   那律天眼波离戒,阿难多闻密行罗。

  这首偈语是说,佛陀十大弟子各具不同的第一功行。由于他们各有特色,因此在当时的僧团里便形成一种奇特的现象:舍利弗尊者带领着一群比丘一起经行;目犍连、富楼那、须菩提、迦旃延、大迦叶、阿那律、优波离、阿难、罗▊罗等也各自带领着一群比丘各自经行,甚至提婆达多也不例外。

  佛陀看见诸大弟子各自率众经行的现象,便为大众说法:“善者与善者在一起,恶者与恶者在一起,就好比乳与乳相应,酥与酥相应,粪与屎尿各自相应的道理一样。众生也是同类相聚,各自相应。你们看见舍利弗率领众多的比丘在经行吗?”   


  弟子们回答:“是的!看见了。”

  佛陀说:“他们都是具有大智辩才的人。”

  佛陀又问:“你们看见目犍连率领另外的一群人在经行吗?”

  弟子们又答说:“是的!看见了。”

  佛陀说:“他们都是具有神通大力的人。”

  佛陀又问:“你们看见富楼那、须菩提、迦旃延、大迦叶、阿那律、优波离、阿难、罗□罗等人率领众多的人在经行吗?”

  弟子们答道:“是的!看见了。”

  佛陀说:“他们分别是擅长说法、解空第一、善于论议、少欲知足、天眼明彻、严持戒律、多闻总持、善修密行的人。”

  佛陀再问:“你们看见提婆达多率领众多的人在经行吗?”

  弟子们回答:“是的!看见了。”

  佛陀说:“他们都是薰染恶行的人。”

  佛陀环顾四座,语重心长地说:“不要与恶知识、愚痴人共同做事,应当与善知识、智慧的人往来交游。假如一个人原本没有恶行,但是因为时常亲近恶人,后来必定形成恶因,而恶名遍满天下。”

  提婆达多率领的众多比丘,其中有三十余人于听闻佛陀的开示后,即远离提婆达多,来到佛陀的座前,至诚顶礼,恳求改过迁善,从此依法精进修行,不久都证得阿罗汉果。

    同气相求,物以类聚。亲近善知识,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结交恶知识,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交友岂能不谨慎!


两舌之害


有一个大富长者,家财万贯,金银财宝取用不尽,尤其妻子贞美贤慧,更使他欢喜。

  长者结婚多年才生下一个儿子,自然欣喜万分。可是很不幸,这孩子才牙牙学语时便害起病来,经医生诊断,说是生疮,虽然请来许多名医,也无法疗治,因此长者成天愁眉不展。

  可怜的小孩在群医束手无策之下,天天哀号叫苦,过着痛苦的生活。由于他的痛苦呻号声扰及邻里,所以大家都叫他呻号。

  光阴似水,带走了呻号的童年岁月,他已经长大**了。不过,身上的恶疾并未痊愈,仍是日夜的哀痛,令人听了都为他难过。附近有一个老人听见呻号痛苦呼号之声,心里很是不忍,于是来到呻号家里慰问,并对呻号道:“我曾经听到许多人称赞说,在只园精舍有位大医王,我们身体上的病或者心理的病,他都能够医治。他有神圣妙方,任何沉痾的病症到他那里都能马上痊愈,你何不赶快虔诚的去求治?”   


  长者子呻号听了老人的话,欢喜得不得了,便抱病到只园精舍求见佛陀。呻号见到佛陀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庄严圣身,如同百千光明,心里喜悦赞叹。他的愁苦恼恨已经减少了许多,随即五体投地礼拜佛陀。

  佛陀的慈悲,从不舍弃任何一个病苦的众生,所以呻号来时,佛陀非常高兴,便为他宣说拔除一切苦患的胜妙法门。呻号听闻佛陀说法以后,忏悔罪过。这时他身上几十年来的疮毒,马上好了,痛苦完全消除,心中生起虔敬欢喜。后来要求佛陀允许他出家做比丘,他精进修习,不久便证得罗汉果。

  诸比丘看到呻号这样,觉得很稀奇,就问佛陀:“呻号是以何种因缘而得此果报?”   

  佛陀对弟子们说道:“在过去无量世中,波罗奈国有甲乙两个富翁。因为他俩平日就怨憎相诤,所以甲富翁拿出了许多珍宝,进奉给国王。国王得到他的贡献,对他特别宠爱,因此甲富翁就在国王面前毁谤乙富翁说:乙某人非常恶毒,常常阴谋用计害我,希望大王严惩恶人,保护善良人民。国王因受其好处而失去观察,信以为真,就令人拘捕乙富翁,不许其辩解,并施以酷刑,使其遍体鳞伤,百般的痛苦。后来经由乙富翁家人出钱赎罪,才得以释放回家。回去以后,深自思惟,人有了身体就有痛苦,多灾多祸,我与某甲并无怨仇,他竟然害得我如此痛苦。不久即立志入山中修行,证得辟支佛。那时辟支佛发大悲心,怕甲富翁来生受苦报,便往其家中现种种神变,甲富翁看到这种不可思议的情形,心生敬仰,随即请辟支佛上座,以种种美食供养,并向辟支佛忏悔前罪。你们知道,过去在国王前下谗言的人,就是现在受病苦的呻号比丘。后来由于他受辟支佛的恩惠,忏悔前罪,虔诚皈依三宝,所以才能于今日得到佛陀的救度,速成圣果。”   

    谗言,不要以为说了没有人知道,罪业丝毫不爽,但是犯了口业过错的人,只要忏悔,仍然是可以得救的。


浪子回头

从前有一个人,上无兄姊,下无弟妹,因此身为独子的他,倍受父母的宠爱,视如命根,总希望他日后能有所成就,因此早早送他入学。

  那里知道此儿天性桀傲不驯,又兼愚笨。数年后,不但学无所成,尤其整天在外游荡,恣意花费,使得家道逐渐中落。此人不但不知悔改,反而更加的放荡不拘,行为无状,经常蓬头赤足,衣冠不整,尤其寡廉鲜耻,贪得无厌,可以说已经到了人见人厌的地步。虽然如此,他仍然不知要自我反省,反而埋怨父母,抱怨亲友,又怪祖先神灵不肯保佑,才使他如此狼狈。后来他想,倒不如去事奉佛陀,可以得福。

  于是他马上到精舍恳求佛陀:“我今天所以来此,是因为佛道弘大宽容,无所不包,我希望成为佛子,请佛陀接受。”   


  佛陀告诉他:“要想学道,首先要行为清净,而你却带着一身的怨恨污浊想来入我门中,如果我轻易答允,对你又有什么益处?你不如快快回家,好好孝顺父母,温习诗书,不犯错误,每天沐浴整衣,言行谨慎,办事负责,勤勉向上,别人便会赞叹你,如此才可以学道呀!”

  佛陀于是为他说了一首偈语:

   不诵为言垢,不勤为家垢,

   不严为色垢,放逸为事垢,

   悭为惠施垢,不善为行垢,

   今世亦后世,恶法为常垢。

   垢中之垢,莫甚于痴,

   学当舍此,比丘无垢。

  这个浪荡子听了佛偈,恍然觉悟前非,便诚心接受佛陀的教导,欢欢喜喜地回家重新做人。从此孝顺父母,尊敬师长,勤俭持家,不做非法的事,于是宗族称孝,乡里称悌,国人称贤,善名远扬。三年以后,终于又回到佛陀座前,如愿出家。

愚痴的心垢去除之后,六根清净,才能接受清净的佛法;心垢不除,根器污秽,善法如何深着于心。因此,学道首要去除心中的垢秽。


私欲遭苦报

韦婆多是一个很爱说警告语的比丘尼,她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求,常常以警告来阻止别人去获得。

  她虽然出家受具足戒,但是却蔑视佛门的法规,她贪嗜食物,每次入城乞食,总是挑拣其他比丘尼所未到的一角,独受精美的供养。她被味觉之欲所囚,心想:“假如其他的比丘尼也到那里去乞食,我将什么都得不到,我必须设法使她们不到那儿去。”   

  于是她来到比丘尼的居所,对比丘尼们警告道:“长老尼啊!那个地方有可怕的大象、暴戾的马、凶狠的狗徘徊着,是非常危险的地方,大家不要到那边去乞食。”   

  比丘尼众听了她的话,从此没有一个人到那地方去乞食。   


  有一天,她往那里行乞,正向一户人家走去时,突然一只凶狠的狗冲了过来,使她的脚骨折断。邻近的人急忙跑过去,为她包扎伤处,用床抬回比丘尼的居所。

  大众疑惑不解,她既然警告别人,为什么自己却往那里去而折断脚骨回来?不多久,大家终于明白了,僧团里此起彼落谈论着她的不道德。

  佛陀知道后,告诉大众道:“她爱说警告语的习性,并不是现在才有,在过去生时就如此。当时,我是一群鸟中之王,她是我鸟群中的一只雌鸟,牠生性暴乱自私。有一次,我率领数十万只鸟飞往雪山,途中停留在一座森林里。那一天,所有的鸟都飞出去觅食,唯有这只暴乱的雌鸟向大路飞去,牠拾到从车上掉下来的米、豆、果等食物。吃饱后,却不想让别的鸟到这里来,免得好东西被其他的鸟分食。于是回来警告鸟伴们说:“大路实在危险,有象有马,还有可怕的牛拉车子通过。我们不能急速起飞,偶有差错就粉身碎骨,所以不要往那个方向去。”   

  果然,所有的鸟都不敢飞往大路去,雌鸟很安心。有一天,当牠又到大路觅食的时候,听到疾驰而来的车声,回头一看,距离还远,也就依然四处走着,这时候,车子像飞也似的疾驶过来。牠来不及飞起,车轮就从身上辗过,被裂成两段。

  所以,光知道警告别人,自己却不实行,又自私自利的人,就会常常招致苦报。”弟子们听了,都深深警惕私欲的可怕。


贪 心


 波斯匿王近来胃口非常的好,看到什么东西都要饱嚐一下,于是他的身体一天一天地发胖起来,终至行动困难,气喘吁吁。他忧心忡忡地来请教佛陀,有什么减肥的妙方。

  波斯匿王神情忧虑地对佛陀说:“佛陀!我因为受不了美食的诱惑,饮食过量,以致于越来越胖,非常的烦恼。”

  佛陀怜悯地说:“王啊!你为什么贪念这么强,难道没想过要制止吗?”

  波斯匿王皱着眉头:“有啊!曾经试过,但是还是抗拒不了想吃的欲望,怎么办呢?”

  佛陀微笑道:“想得到不该得的东西就叫做贪。贪心的人终日追逐财、色、名、食、睡等五欲,不知道要适可而止,必然会造出种种罪业,伤害别人,使自己遭受业报的痛苦。要消除这种烦恼,应该去除贪求的心,饮食节量,自然能够身体健康。”   

  波斯匿王恍然大悟,欣喜的说:“痛苦和烦恼原来是因为贪欲太多,贪念真是害人不浅哪!”

   贪瞋痴为三毒,是一切烦恼的根本来源,贪求无餍,不能遂意就生起瞋恨,瞋心障碍智慧,颠倒造作,就是愚痴。因此,贪爱为生死轮转根本,为十二因缘中现在受生的原因,贪害之大,岂可不慎!


因果业报

胜鬘夫人是波斯匿王的女儿,她的母亲就是被迦留陀夷称赞为天下第一美人的末利夫人。胜鬘夫人在父母的接引下,对佛陀生起了甚深希有的信心。有一次,胜鬘夫人向佛陀提出几个问题,请求佛陀开示。

  “佛陀呀!为什么美女无钱?”

  佛陀答道:“外表美丽,内心却贪婪丑恶,钱如花果,不长于恶地。”

  胜鬘夫人又问:“为什么有钱的人丑陋?”

  佛陀回答:“丑陋者心地高贵,能忍辱精进,财富的路自然任由他驰骋。”

  胜鬘夫人再问:“为什么有的人丑陋而又无钱?”

  佛陀答:“若人骄慢懒惰,一如其面,钱从何来?”

  “佛陀呀!为什么有的人美丽而又有钱?”

  佛陀微笑着说:“菩提树的种子若撒在沃土与桃源里,自然开出一树的绿荫,果报因缘正同此理。”   


  聪慧的胜鬘夫人听了佛陀的这一番开示后,即刻了悟到:一个人的贫富贵贱、智愚美丑,乃至一生的幸福与否,完全取决于自己心地的善恶。如果心中常存善念,常行好事,自然能得善的果报;反之,心中充满邪念,无恶不作,自然恶报现前,这就是因果业报的道理。

   这些问题用古德的“十来偈”说明,就更容易了解:

   端正者忍辱中来,贫穷者悭贪中来,

   高位者礼拜中来,下贱者骄慢中来,

   瘖哑者诽谤中来,盲聋者不信中来,

   长寿者慈悲中来,短命者杀生中来,

   诸根不具者破戒中来,六根具足者持戒中来。

教化儿童


佛陀住在舍卫城的只园精舍时,有一天,在行化的途中,见到许多儿童在水边玩鱼。
  
    佛陀问那群儿童说:“孩子!你们怕不怕苦痛呢?苦痛对于你们好不好?”

  “啊!佛陀!我们很害怕苦痛,苦痛对我们是不好的。”那群儿童回答。

  佛陀于是说道:“你们恐惧苦痛,要知道一切有生命的动物都和你们一样的恐惧苦痛,你们不应该把自己的快乐建筑在众生的痛苦上啊!”

  孩子们听了佛陀的劝导,乖巧的把鱼放回到水中去了。

“从小一看,到老一半。”为人父母者应该从小教育子女,爱护众生的生命,长大以后,子女自然成为有慈悲的人。如果小时候残害小动物,暴戾成性,将来必为杀人的盗跖

蒺藜问难

有一年,佛陀居住在那罗村落的好衣菴罗园中,当时的那罗村长信奉村内的一位尼犍外道。尼犍外道知道佛陀来到此处教化,心里很不满,想设计为难佛陀。

  一天,那罗村长去拜访尼犍外道,尼犍外道告诉村长:“你平日信仰我的道法,现在佛陀居住在我们村内,我有一个蒺藜论,你以它去请问佛陀,保证能让佛陀没有话说,又不得不说,陷入两难的困境。”

  村长很讶异地问道:“什么叫蒺藜论?”

  于是尼犍外道就为村长说明蒺藜论的问难方法。

  村长接受外道的指示,来到佛陀的住处,向佛陀恭敬问讯,退坐一旁,问佛陀:“佛陀!你不是常安慰一切众生,赞叹安慰一切众生吗?”

  佛陀回答:“是的,我的确常慈愍安慰一切众生,也赞叹安慰一切众生。”   


  村长又问道:“既然佛陀常安慰一切众生,为什么与这种人说法,而不为另一种人说法呢?”

  佛陀从容地答道:“村长!我现在问你,你随意回答我。譬如有三种田,第一种田,土壤肥沃;第二种田,土壤中等;第三种田,土壤贫瘠。请问村长,田主会先在那一种田耕耘播种?”

  村长立即回答:“佛陀!当然要先在土壤肥沃的田里耕作播种,再依序耕作中等田、贫瘠田才对。”

  佛陀又问村长:“道理何在?”

  村长答道:“这是因为不愿把种子种在废田里。”

  佛陀又说:“我也是如此,选择沃土良田耕耘下种。我的比丘、比丘尼弟子就好比第一种肥沃的良田。我以善义善味,清净梵行,常为他们演说正法。他们闻法之后,都能依教法修持,以法义饶益身心,安稳乐住。我的优婆塞、优婆夷弟子就如同中等田地。我也以善义善味,清净梵行为他们演说正法,他们闻法之后,也都能依教法修持,以法义饶益身心,安稳乐住。至于种种外道异学,就像第三种贫瘠土壤,我也以善义善味,清净梵行为他们演说正法。但是在这些人中,少闻法的,我也为他们说法;多闻法的,我也为他们说法,如果他们在我所说的善法中能获得一句法,了解其义,也能以法义饶益身心,安稳乐住。”

  村长听了,欢喜的赞叹佛陀:“太奇妙了!佛陀!您这三种田的譬喻实在是说得太好了!”

  佛陀告诉村长:“我再为你说一则譬喻,譬如一个人有三个盛水的器皿,第一个没有破洞,也不会漏水。第二个虽然没有破洞,却会渗水。第三个有破洞,又会漏水。村长!你想这个人应该会用那个器皿装盛净水?”

  村长回答说:“佛陀!当然是先以完好的第一个器皿盛水,再依次以第二个渗水的器皿、第三个破漏的器皿盛水。”

  佛陀又问:“既然第三种器皿有破洞,又会漏水,为什么还要用它盛水呢?”   

  村长答道:“佛陀!这只是把握短暂时间,供给小小的用途。”

  佛陀说:“村长!我的比丘、比丘尼弟子就如同第一种器皿,我常为他们演说正法,乃至使他们能以法义饶益身心,安稳乐住。我的优婆塞、优婆夷弟子,如同第二种盛水器皿,我常为他们演说正法,乃至使他们以法义饶益身心,安稳乐住。而外道异学就像第三种盛水器皿,我也同样为他们说法。他们如果能在我所说的一句法中,知道法义,也同样可以获得安稳乐住。”

  村长听佛陀三种田、三种器的譬喻后,心生大恐怖,全身毛发竖立,上前顶礼佛陀,向佛陀悔过:“佛陀!我真是愚痴,不善言谈,在佛陀您的面前不诚实,虚伪妄说。请您原谅,接受我的忏悔吧!”

  不舍弃任何一位众生的佛陀,不计前嫌,欣然接受村长的忏悔。

提婆堕落

有一天中午,舍卫国的波斯匿王从城中第一巨富的提婆家里出来了,归途中绕往只园精舍拜见佛陀。

  饭后正在散步的佛陀,见到国王慌张地驾临精舍,便诧异地迎着国王问道:“大王!今天怎么突然来精舍了,有紧急的事吗?”

  “没有!没有!我是来看佛陀的,顺便告诉佛陀一件事情。”

  “什么事情,说给我知道吧!”

  “佛陀!提婆已经病死了,昨天丧事才结束,现在全城人民都为他的死在议论纷纷。”   

  “为什么呢?”

  “佛陀!提婆是个大财主,他在生前没有做过一件轰轰烈烈有益大众的事,就是极小的善事也没做过,人们对他的印象坏极了。他的死,引起人们的咒骂讥笑。   
   但是,我真为他惋惜,一个富有的大财主,没有一些光荣的事留在人间,给人敬仰怀念,而且落得遗臭万年,不是很愚痴吗?庞大的财产没有子孙可以承继,如今死了,万般带不去,多么可怜的守财奴呀!”国王说到这里,长吁短叹着。

  佛陀问道:“他既然没有子孙承继,他的财产如何处理呢?”

  “佛陀!那只有依照国家的法律,把他的财产全归国有啦!听说,他的黄金被查出有八万余斤,而他日常生活的刻苦俭用,就和一个穷人一样。他不懂得享受财富,运用财富,是一个极愚痴的人。”

  佛陀感叹道:“大王!你说得对,我希望你永远有这样智慧的判断。如果像提婆这样的财富,善于运用,做些福利人群的事业,当他死后,人们一定会感到如丧考妣的悲哀。如果,他能在三宝的指导下乐善好施,培福修慧,那功德更是不可思议!在我的教法中,一个真正善于处理财物的人,是自用而不浪费,是利他而不悭吝,能自他两利,财富才不至成为废物的。”

  佛陀说到这里,国王插嘴道:“佛陀!像提婆这样悭吝的人,为什么他今生会这么富有呢?”
“大王!这当然有前因的。他在过去世中,曾供养过迦叶如来灭度后的一位辟支佛,种了不少善根,所以感到多生多世的福报,但今生的大富,也是最后一次的余福了。”

  国王又怀疑地问道:“佛陀!他今生虽未做大善事,但也没有做什么恶事,在他生死相续的过程中,他能不能也像今生的大富呢?”
   “大王!不可能的,他的余福已经享尽了,而今生又没有布施种福,是决不会再享受福业了。”
    国王沈思地说道:“佛陀!想不到提婆的死亡,给了我很大的警觉,我以后要依照佛陀教导的方法处理财物,统理国家财政!”

  说到这里,波斯匿王欣然起身顶礼佛陀,满怀法喜回舍卫城。

婆罗门索债


佛陀住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时,有一天,佛陀带着比丘们一起到城里托□乞食,当他们走到一条巷子时,突然遇到一位婆罗门拦住去路,并画地为界,不准佛陀越界继续前行。

  婆罗门蛮横无理的对佛陀说:“你今天一定要给我五百钱,否则你休想离开此地。”

  佛陀和比丘们听了,没有办法,只好默默地站在原地。这个消息传到瓶沙王、波斯匿王的耳中,他们立刻派人送来各种珍宝给婆罗门,奇怪的是,婆罗门竟然不肯接受。后来佛陀被困的事情展转传到须达长者那里,他即刻拿了五百钱送给婆罗门,没想到,波罗门就让佛陀离开了。

  站在一旁的比丘们看到了这件事,都深感疑惑,于是便问佛陀:“佛陀!您过去和婆罗门有什么过节,为什么他要阻挡您的去路呢?”   
    佛陀说:“很久以前,波罗柰国有一位太子名叫善生,一天,他和朋友一起出门游玩,途中,遇到一个人正和丞相的儿子玩赌博游戏,双方各赌五百钱,结果丞相的儿子输了,但他却仗势欺人,耍赖不肯还债。这时,太子告诉下赌注的人说:“如果他不愿意还钱,我来替他偿还好了。”从此以后,在无量世中,我就常被那个下赌注的人索债。”   

  佛陀又继续说:“当时的太子就是我的前世,丞相的儿子就是须达长者,下赌注的人就是今天这位婆罗门。所以,如果你们欠人债务,千万不可抵赖,诈欺无信,置而不还,因为即使来日你成了佛,也脱离不了此种灾祸。”   

  弟子们听了佛陀的过去因缘,个个都戒慎,信受奉行。
    前身后世是一种共生的关系,因中有果,果中有因,因因果果,果果因因,就是这么一个环环相衔、命命相连的关系。行为业力在时空中不断不灭,恒常存在,如同古德的偈语:

   若人有所作,历经百千劫,

   因缘际遇时,果报还自受。

革除习气


僧团是讲求六和无诤的团体,但由于摄受的对象普遍,难免有一些根器比较顽劣的弟子,因此有时也会有纷争发生。

  罗诺伽是个桀傲不驯的青年,虽然跟随佛陀出家多年,但是个性乖张傲慢,脾气暴躁粗野,经常故意持不同的意见与人发生争执。尤其喜欢恶口骂人,因此大家都不喜欢他。佛陀也为此责备过他几次。罗诺伽知道大家讨厌他,便向佛陀提出欲往他处修行的要求。

  佛陀慈和的说:“你有心到别的地方修行,我不反对,但是临行前,让我为你说一个故事,希望对你以后的修行有所帮助。过去,有一只乌鸦,因为在当地不受欢迎,因此决定换一个地方。当他飞到半路,遇到一只喜鹊,喜鹊就问他:“乌鸦!你要飞到那里去呀?乌鸦说:“这个地方很讨厌,他们一直责怪我,咒骂我,我也讨厌这里,所以我要飞到其他的地方生活。” 喜鹊就对乌鸦说:“你不用搬家,你要知道,这里的伙伴所以讨厌你,是因为你的声音不好听,如果你的声音不改变,即使换到别的地方去,那个地方的伙伴也会讨厌你的。””

  佛陀说到这里,再看一眼罗诺伽,又继续说:“如果你骂人的习气不改,就像这只乌鸦一样,飞到那里都不会受人欢迎的,你希望自己是这一只乌鸦吗?”

  罗诺伽听了佛陀的这番开示,猛然觉悟,当下惭愧忏悔,请求佛陀给他机会改正过失。

  佛陀看他真诚悔悟了,又继续说道:“习气是一种积蓄烦恼的余气,有的是宿世造作而来,有的是今生薰习而成。习气的断除只有靠修持的力量,发愿改造自己,好比除草要连根拔起,如果只是以石压草,不令生长,不是究竟解决之道,因为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所以要从根本断除,才是万全之计。”

  听着佛陀不厌其烦的慈悲开示,罗诺伽心里的意志更加坚定,他发愿今后要好好修行,绝不辜负佛陀对他的期望与教导。

利养之害


在舍卫国有一座茂盛的森林,清净广阔,佛陀常常带弟子们到森林里修道。佛陀把这座森林叫做舍贪庄严林,意思是要大家舍离贪欲,庄严清净的功德。

  温暖的春天过后,炎热的夏天悄然到来,佛陀又带了很多弟子走入舍贪庄严林。很多信徒闻风赶来,并带来很多供品。不一会儿,供品充满林内,佛陀虽然不需要这些利养,但利养却追逐佛陀而来。

  佛陀为了怕随从的弟子们被利养所诱惑,因此,将林中的一万二千位比丘集合起来,向大家痛言利养的祸害。佛陀说道:“比丘们!利养是修道最大的障碍,就是已证得初果的人,也会被它所诱惑。千万不要贪求利养,对于名利、恭敬,要看做障道法,应该淡而处之。”   
    听了佛陀的教示,有些比丘还不甚了解,就问佛陀道:“佛陀!我们有了名,布教说法不是更有人要听吗?有了利,做事不是更方便吗?受人的恭敬,不是更会有人相信吗?为什么佛陀说利养是障道法呢?”

  佛陀不厌其烦地解释道:“名闻、利养、恭敬是修道的三关。其害处,能够破持戒的皮、禅定的肉、智慧的骨、微妙善心的髓。”

  这时,又有一位比丘问佛陀:“佛陀!名闻、利养、恭敬既然对人只是破坏而无益,从此以后,我们只要三衣一□,依阿兰若法修行。”   
    这位比丘的话刚讲完,所有的比丘都起来请求佛陀准许。佛陀看见大众的真诚,欢喜地赞叹道:“我很欢喜你们依照阿兰若法修行。这是少欲的法,不是多欲的法;是知足的法,不是不知足的法;是乐静的法,不是喜欢热闹的法;是精进的法,不是懈怠的法;是正念的法,不是邪念的法;是定心的法,不是乱心的法;是智慧的法,不是愚痴的法。”   

  佛陀讲完以后,弟子们都非常欢喜奉行,不久,很多人都证得罗汉果。

    时代的变迁,今日的佛教已不仅在深山或寺院里修行,而应该普及于整个社会的每个角落,利益人群。不过要在社会上弘法的法师们,必须先有出世的修行,再作入世的利生事业。

四种弟子

随着佛陀教化的弘传,皈依佛陀的弟子不可胜数,僧团份子良莠不齐自是意料中事,要求所有的弟子在短时间都能成圣成贤,是不可能的事情。如同十只手指头有长有短,再好的良田,也有几根稗草。
  一日,佛陀正为众弟子说法释疑的时候,一名弟子起身问道:“佛陀!可否说说您心目中理想的弟子应该具备那些条件呢?”
    “你问得正是时候,这也是我一直想告诉你们的。世间上有四种鸟:有一种鸟,牠的外形美好,但是声音却如同鸷鸟一般难听;第二种鸟,牠的声音悦耳动听,但是外形却很丑陋,譬如拘翅罗鸟;第三种鸟,不但外形丑陋,声音也不动听,譬如兔枭;第四种鸟,外形与声音都很美好,那就是孔雀。沙门如同这四种鸟,也有四种不同的类型:   

  第一种弟子虽然身相庄严,威仪具足,但是却不能承顺法教,如法修行,又不勤于讽诵披览经典,这种人就如同形好而声丑的鸷鸟。

  第二种弟子的身相威仪或者比不上前者,但是却勤于讽诵披览经典,通达义理,精进持戒,具足梵行,这种人就如同声好而形丑的拘翅罗鸟。

  第三种弟子不但不能承顺法教,具足梵行,而且懈怠轻忽,对正法不能生起深信,邪知邪见,这种人与声形俱丑的兔枭没有什么两样。

  第四种弟子不但身相端严,威仪具足,并且勤于讽诵披览经典,精进修持,具足众戒,稍有一点小过错,便戒慎警惕,忏悔不已,更何况大的过错呢?他们对于正法也都能如法受持,不忘失一句一偈,这样的人真可媲美声形俱佳的孔雀呢!

  你们应当效法第四种类型的人才是啊!这就是我理想中的弟子。希望你们能善自思惟,如是学习。”

  众弟子听闻佛陀慈心剀切的教示后,莫不欢喜信受,依教奉行。

五停心观

有一个人得了癞病,全身长满了恶疮,溃烂流脓,苦不堪言。一天,经过一处长满茅草芦荻的园林,被草尖所刺,痛彻心肺,于是生起瞋恨心,对着园林破口大骂。   

  佛陀正好游化经过,看到这个情景,对随行的弟子说:“你们觉得这个人的行为是不是很愚痴可笑?”

  弟子齐声回答:“是的!佛陀!草木本无心,怎么可以因为身体的病痛而迁怒这些花草树木呢?”

  佛陀说:“对的!这个人因为身体上的病痛而起瞋恨心,说明他不只是身体上有病,就是他的心也病得不轻啊!”

  佛陀接着又说:“比丘们!有一些人见到美色,闻到香味,听到好话,嚐到甜的滋味,心里就起贪着;相反的,遇到不顺己意的境界,就起瞋恨心,这种情形就跟身上长疮的人一样,可以说身心都生病了。”   
    弟子问:“像这样的人,佛陀有什么方法可以对治呢?”
    佛陀于是为弟子说示对治贪瞋痴惑障的五种修行法门:以不净观对治贪欲,以慈悲观对治瞋恚,以缘起观对治愚痴,以念佛观对治我执,以数息观对治散乱。以上五种修行法,称为五停心观。

    五停心观就是对治心理烦恼的五种方法,以五种正念来降伏五种妄念,勘破烦恼的虚妄性,对境不起迷惑,譬如长了恶疮的人,如果能了解草木本自无心,就不会愚痴迁怒无情众生。


修习慈心

一早,舍利弗进城托□,遇到一名老妇人在路旁哭泣。舍利弗慈悲的趋前垂询:“老人家,您怎么啦?”
    老妇人泪流满面的说:“尊者!我家里遭小偷,财物被偷光了。”

  舍利弗回到精舍后,将早晨见到的事情向佛陀报告。

  佛陀就着这件事为舍利弗说法:“譬如有一人家,女人多,男人少,小偷容易上门偷窃财物;好比不修习慈心的比丘,容易遭到恶鬼邪魔入侵,退失道心。又譬如有一人家,男人多,女人少,盗贼就不敢觊觎;好比时时刻刻懂得修习慈心的比丘,功德无量无数,邪魔外道自然无法侵袭迫害。”

  舍利弗由此了解到,一个人能够出家修行是多么珍贵啊!因此更加珍惜自己的道业。

  佛陀接着说:“修习慈心应当如牛乳般浓稠,使道心坚固,而不会受利欲所动摇,如此便能常保清净。”

善生归化佛陀

佛陀有一次从憍萨弥罗国顺着恒河的流水,进入摩竭陀国的罗阅只城内。这时城内有一位富家的公子,早上起来就来到郊外园中,先湿了衣服,然后湿了头发,恭敬合十,先向东方礼拜,然后再向南西北方,以及上方下方顶礼。

  佛陀有一天在托钵行化的途中,无意中见到这礼拜六方的男子,佛陀慈悲关切的向前问道:“善男子!你叫什么名字?你为什么早晨出城,披发湿衣,向东西南北上下诸方礼拜?”那个男子望望佛陀,惊奇的说道:“啊!佛陀!我早就知道您,可惜我无缘听闻佛陀的教法。我的名字叫做善生,刚才佛陀问我,为什么要向东南西北上下诸方礼拜,因为这是我父亲去世时的遗言,为了孝顺尊敬我的父亲,所以我每日必须礼拜六方。”

  佛陀慈悲而庄严的对善生道:“善生!你所礼拜的六方,只有方位名称,在宇宙虚空之中,那儿有东南西北的方向呢?在我的圣贤法中,也礼拜六方,但不是你所礼拜的六方。”   
    善生怀疑地问道:“佛陀!怎样才是礼拜圣贤法中的六方呢?请佛陀您慈悲明示。”
   “善生!在我的圣贤法中,所当礼敬的六方是:
   第一、父母为东方。为人子女者,当以五事侍奉父母:□供养父母,不令缺乏;□凡有所为,必先禀白;□父母所为,恭顺不逆;□父母正令,不敢违背;□父母正业,不为中断,立宗祠守遗产,父母死后要布施。做父母的亦应以五事对待子女:□教育子女,不让为恶;□指其善处,使有高尚品格;□慈爱入骨,教其广博学问;□善为婚嫁,务使满意;□随时供给所需,协助事业成就。

  第二、师长为南方。身为弟子者,当以五事敬奉师长:□师来时起立欢迎,善为承顺其意;□礼赞供养,恭敬受教;□尊重仰戴,不违其意;□师有教敕,敬顺无违;□从师明理,善持不忘。做师长的亦应以五事爱护弟子:□顺法调御,以爱教导;□诲其未闻,增广知识;□随其所问,令善解义;□示其善友,乐于交游;□尽己所知,诲授不吝。

  第三、夫妻为西方。为人夫者敬爱妻子有五事:□相待以礼,相敬如宾;□守贞不二,使妻信任;□衣食随时,不使缺乏;□威严不亵,体贴其爱;□委付家内,悉任主使。妻子亦应以五事爱敬其夫:□早晨先起,打扫家内;□请夫先坐,然后入席;□和言爱语,不谈粗言;□敬顺其意,不可违背;□先承意旨,而后作为。

  第四、亲朋为北方。为人当以五事亲近对待宗族朋友:□若有缺乏,布施给济;□温和爱语,恭敬礼遇;□利益均分,有我有他;□困难之事,助其成就;□诚实相待,不可欺骗。宗族朋友亦应以五事对待其人;□不令放逸,常常鼓励;□不令失财,劝其惜物;□不令恐怖,助长其威;□屏相教诫,不令作恶;□常相称赞,隐恶扬善。

  第五、僮仆为下方。做主人的当以五事对待僮仆:□每呼使役,莫令过份;□饮食以时,彼饥如己;□劳动定时,有暇令息;□病与医药,速令康复;□多余财物,常为赐予。做僮仆的亦应以五事敬对主人:□早起作事,勤劳为本;□为事周密,决不敷衍;□不与不取,忠实事主;□工作热心,次第完成;□称扬主名,说其善事。   

  第六、沙门为上方。做檀越的人,当以五事奉敬沙门:□身常行慈,不杀不盗;□口常行慈,不说妄语;□意常行慈,不贪不瞋;□供养四事,不令缺乏,□门不制止,自由进出。沙门亦当以六事而教授檀越:□善为防护,不令为恶;□指授善处,多作好事;□教怀善心,不起恶念;□未闻令闻,常教正法;□闻者令解,多施法益;□多为讲说,得救之道。
    善生!礼拜这圣贤法中的六方,则行为端正,心离顽愚,努力工作,精进行道。他一定更会广交善友,亲近善知识,多行慈悲喜舍,发四无量心,多作爱语布施,行四摄法,这才是真正的孝养之心。”善生听了佛陀的教示,开智慧眼,无量欢喜,信受奉行,当即皈依佛陀,从此舍弃过去愚昧的礼拜六方,成为三宝的信者。

    修行要重视实质,而不是徒具形式。佛陀教导善生童子礼敬父母、师长、沙门、僮仆等六方,可以看出佛陀对世间伦理的尊重,更可以了解佛陀对人间佛教的重视。

恶念如苦种


 一天清晨,佛陀在波罗柰城托□乞食。当时有位比丘行乞到此地,停在路边的树荫下休憩。在他静坐思惟时,生起了恶意的贪念。

  这时佛陀行经比丘身边,知道他起了不善的欲念,便充满慈爱地告诫他道:“比丘啊!不要种下苦恼的种子啊!它会腐烂发臭而流出味道难闻的液体,苍蝇蛆虫会随之聚集生长。”   

  比丘受了佛陀的教诲,心生恐惧,恶念顿除。

  佛陀回到精舍,便把这件事情告诉其他的弟子,当时有位比丘恭敬地向佛陀请示:“佛陀啊!什么是苦种呢?它是怎么产生恶臭的气味?又为什么会流出汁液,生起污秽的蛆蝇呢?”   

  佛陀答道:“愤怒、怨恨名为苦种,贪求五欲如同吐出的食物,臭秽不堪,所以说它会生出臭味。对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的纵情放逸,如同恶臭液汁的流出,令人可怕,而放纵六根的结果,贪爱、忧愁、诸恶不善的心便接踵而至,这就叫做蛆蝇滋生。”   


   佛陀接着说了一首偈语:

   耳目不防护,贪欲从是生,

   是名为苦种,生臭汁潜流,

   诸觉观气味,依于恶贪嗜。

   聚落及空处,若于昼若夜,

   远离修梵行,究竟于苦边。

   若内心寂静,决定谛明了,

   卧觉常安乐,诸恶蛆蝇灭。

   正士所习近,善说贤圣路,

   了知八正道,不还更受身。

  意思是说,眼耳等诸根如果不加以防护,让它随逐于外境,那么贪欲烦恼就会随之生起;反之,日夜守护,使它不放逸,则诸恶不生,行住坐卧便能常觉安乐。倘若修行实践八正道,便能解脱生死,不再受生污秽烦恼的生命。

    生存于世间的凡夫众生,因为贪恋外境的五欲之乐,因此,内心常患得患失,忧虑不安。如果能放下,不执迷于外境的物欲,能少欲知足,身心便能带来轻安喜悦,生活自然能改善提升

养身与养心


舍卫城有一位富翁,因为过分肥胖,导致通身是病。有一天,他到精舍向佛陀求教:“佛陀!我饱受肥胖臃肿的不便,不但行动滞钝,终日昏睡,而且只要一动,就感到痛苦不已。”

  佛陀问道:“你想知道多病的原因吗?”

  “是呀!佛陀!请您慈悲垂示。”

  佛陀说:“有五个原因造成你今日肥胖多病:

  一、丰盛的饮食。

  二、贪睡。

  三、过份享受而不劳动。

  四、终日无所用心。

  五、闲散无所事事。

  因此,你今后应该节制饮食,勤劳奋发,开发潜能、智慧,做个有益于国家社会的人。如果你能照着我的话去做,一定能够却病延年。”

  富翁谨遵佛陀的教示而行,过了没多久,体重减轻了,精神也振奋起来,看起来年轻许多。一天,他不带僮仆,不坐马车,独自一人徒步去见佛陀:“佛陀啊!您已经治好我身体上的病,现在我再度来请求佛陀您教我开悟心灵的妙方。”   


  佛陀说:“庸人滋养肉体,而智者滋养心灵。一个人如果只知道满足口腹之欲,这是自掘坟墓。如果走上正道,不仅求得解脱,而且可以延年益寿。”   

    佛陀真是善解世间的圣者,对于世间的百态都能明白洞悉。佛陀开示富翁治疗肥胖,养身养心的至理名言,对时下患有营养过剩,但是却心智贫乏的大众,有如震聋发瞶的良药。

修行如弹琴

佛陀的弟子中,有一位比丘名叫闻二百亿,又叫二十亿耳,他本是一个有名的音乐家,出生在富豪之家,父母视如珍宝。有一天,他听闻佛陀说法,很受感动,发愿披剃出家,过日中一食,树下一宿的头陀生活。他的双亲非常反对,但阻止不了闻二百亿对修行的热心。

  娇生惯养的闻二百亿在刻苦的修行之下,身体渐渐的衰弱了,但他仍不开悟。渐渐地,他感到难以支持,心中非常烦恼,因此就想还俗做佛陀的护法,以布施来求开悟。

  佛陀知道闻二百亿的心,为了安慰鼓励他,就来到他修行的地方,对闻二百亿道:“你出家用音乐来帮助我宣化,长养你和大家的信心,这是很好。但是你现在又喜欢独自勇猛的修行,除坐禅以外,别的事都引不起你的注意。我问你,弹琴时,如果琴弦太紧,会怎样呢?”

  “佛陀!琴弦太紧是会断的。”闻二百亿回答。   


  “太松呢?”

  “没有声音。”

  佛陀慈悲譬喻道:“修行也和弹琴一样,不要太紧,也不能太松,太紧太松都容易出毛病。把心放得平和些,凡事都应追求中道。”

  闻二百亿遵奉佛陀的指示修行,于是心安静下来,不久就开悟,证得阿罗汉果。   

人生要追求中道智慧的生活。乐行令人耽溺五欲享受,苦行也会令人迷惑畏惧,不苦不乐才是中道,好比弹琴要不松不紧,恰到好处,才会发出美妙的音声。

有播种才有收成


善罗尼宾是一个虔诚的异教徒,每次遇到困难,便去祭拜天神,祈求天神护佑。但是近年来身体日渐衰弱,经常因为病魔缠身而苦恼不已,尽管他更殷勤虔诚地祭祀天神,仍然未见好转。

  就在这时候,他听说佛陀善于说法,能开解人心,于是便前往拜谒佛陀,请佛陀开示如何才能获得健康的身体。

  “善罗尼宾!你看田里的农夫,他们在春天莫不辛勤地播种、耕耘,到了秋天才有丰盛的收获;如果他不播种,不耕耘,只是天天祈祷,能获得丰收吗?”佛陀慈祥地问。

  “不会的,如果他不下种,不耕耘,任凭他怎样祈求,荒芜的土地也不会有收获的。”善罗尼宾答。

  “对了!同样的道理,求神不能解脱痛苦,只有自力更生,注意饮食,适当的运动和休息,身心有合理的调节,自然能获得健康,就像田地经过耕耘、播种,秧苗自然会逐渐茁壮一样。”佛陀说。

  善罗尼宾听了佛陀的话,顿时心开意解,神清气朗,当下决定皈依佛陀,做一个虔诚的佛教徒。

    凡事要合乎因缘果报的法则,譬如健康有健康的因果,富贵有富贵的因果,秋天想有丰硕的收成,春天必须勤奋地耕作,天下没有不劳而获的事情,因果终必有报,只是时间迟速而已!

说不如行

 有一天,一位经常跟随佛陀到处弘法的弟子忽然对佛陀说:“佛陀!您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老师。”

  佛陀听了这话,丝毫没有露出喜悦之色,反而问弟子:“你见过世界上所有的伟大老师吗?”   

  “当然没有。”弟子回答。

  “那么你认识现在活在世界上所有的老师,或未来将出生的老师吗?”

  “我不认识。”弟子再次回答。

  “那么,你说我是所有老师中最伟大的,这句话毫无意义,因为你没有办法知道你所说的话到底是真是假。”

  “我只想称赞您,因为您的教示这么高明。”弟子辩白道。

  佛陀说:“假如你认为我的教示对你有帮助,那么实行我的教示,遵循我的教示,这比谄媚更能使我高兴。”   


  佛陀接着问身边的另一位弟子:“如果你要买贵重的黄金,没有试验之前,你会付钱吗?”

  “当然不付,因为万一是假的,那不就白花了冤枉钱。”弟子如此回答。

  “这就与我所教的事情完全一样。”

  佛陀继续说道:“你们不要认为我所说的,就一定是正确真实的,你们应该自己去试验我的教示,看看是否真实不欺人;如果你发现它是真实而有用,那么就去实行,不要只是因为尊敬我,才实践我的教示。此外,不要批评别人所教的,说别人的教示不好,世界上有很多伟大的教师,他们自己都有帮助别人的办法。因此,对他们任何一个都不可心存轻慢,他们教得好不好,这不是你的事,你的事只在使自己离苦得乐,同时帮助别人离苦得乐。”   

  弟子们听了佛陀的教示,从此更能以理性、客观的尊重态度看待任何的人和事。

人 生 与 佛 法

 在罗阅祗城有一个婆罗门,他常听说舍卫国人民多孝养父母,信仰佛法,而且善于修道,并供养佛、法、僧三宝。他心中十分向往,便想去舍卫国观光并学修佛法。
  到了舍卫国,他看见有父子二人正在田中耕地、播种。忽然,有一条毒蛇爬到那儿子的跟前,将他咬死,然而那父亲不 但不管儿子,反而接着干活,连头也不抬。
  这个婆罗门大觉惊奇,便上前问他原因。
  耕种者反问道;“你从何方来,来此为何目的?”
  这个婆罗门回答说:“我从罗阅祗城来,听说你们国家多孝 养父母、信奉三宝,所以打算来求学修道。”
  接着,婆罗门又问道:“你儿子被毒蛇咬死,你为什么不但不难过,反倒接着耕地播种?”
  耕种者说:“人之生老病死及世间万物成佳坏天,皆为自然规律,忧愁啼哭能有什么用呢?如果伤心得饭也不吃,觉也不睡,什么也不干,那不跟死人一样,活着的意义就不大了!你 要进城,路过我家时,请替我捎话给我家人,说儿子已死,不必准备两人的饭菜了。”
  这个婆罗门心里暗想:这个人可真不像话!儿子被蛇咬死, 竟然不悲哀,反而还想吃饭,真没有人情味啊!
  他进入舍卫城,来到耕种者的家,见到那人的妻子,便说 道:“你的儿子已经死了,他的父亲让我捎话说,准备一个人的 : 饭就行了。”
  那妇人听后,说:“人生即如住店,随缘而来,随缘而去, 我这儿子也是一样啊!生是赤条条来,死亦赤条条去,任何人 都不能违反这一规律。”
  这个婆罗门又告诉了那死者的妻子,谁知她的回答也是如此。
  他心中非常生气,对那女子说道:“你的丈夫已死,你难道 一点儿也不痛心吗?”
  那女子默然不答。
  这个婆罗门怀疑自己是否走错了国家,他心里暗道:我听 说这个国家人民如何慈爱、如何孝顺、如何供奉三宝,所以才 、想来这儿学习修道,没想到如今碰上这等没有人情味的人。这 种人怎配信佛修道呢?
  他百思不得其解,决定去请教伟大的佛陀。 这个婆罗门来到佛所,向佛顶礼,退坐一边,一脸的愁云。 佛陀已明白他的来意,故意问他为什么忧愁。
  他回答说:“遇事不合我的想法,故而忧愁。”
  佛陀又问:“遇上何事不合你所想呢?”
  他如实向佛禀告了他路上所见之事。
  佛陀说道:“善男子,这些人是真正明白人生事理的啊!他 们知道人生无常,伤心悲哀无济于事,故能正视世间及人生的 自然规律,也就无有忧愁!尘世之人不明白生死无常的道理,互相贪著爱恋,等到突发事件一来,即懊恼、痛苦、甚至痛不欲生,无以自制。正如人得了热病,高热谵语,恍恍惚惚胡说八道,只有经过良医诊治下药后,热退病愈,才不会再说胡话了。” 佛陀接着又说:“世间俗人长时间被贪、嗔、痴三种烦恼袭 扰,不能自拔。如果自己能明白无常之道理,能明白佛法苦、集, 灭、道之道理,那么自然烦恼尽除。这些人皆可以证道啊!”
  这个婆罗门闻佛所说,即自责道:“我真愚痴,不明佛法大义,现在一经佛说,如黑暗中见到光明,恍然大悟!”
  于是他皈依佛法,并受持五戒,精进而修持出世之法。

善 生 童 子

从前,印度有一个大国叉尸罗国,国王叫提婆王。提婆王膝下有十个王子,各自统领一个小国。善住王子统领的国家最小,但国力稳固,百姓生活富裕。邻国有一个恶王叫做罗目侯,十分眼谗善住国的富庶,于是派兵侵略。善住国王虽然尽力抵抗,怎奈寡不敌众,丢失了国土。他只好向父王的得叉尸罗国逃去。
  当时,善住王膝下有一个男孩名叫善生,年仅七岁,十分可爱。善住王夫妇抱着儿子,在兵荒马乱之中逃到国境外。从本国到父王的国境,要费七天的时间,中间隔着荒无人烟的荒野。他们携带,七天的干粮,踏上逃亡路。不料,中途迷了路,七天后仍未抵达父王的国境。粮食吃完了,这样下去,一家三口非饿死不可。
  “不能让三个人都丧命在路上,总得牺牲—个人,让其他两个人活下去。”善住王心里暗自寻思,看见夫人拉着儿子的手走在前面,善住王抽刀就要从背后砍她。就在这时,善生急忙阻止父王说:“千万不能杀死母亲,世上怎有孩子吃母亲的肉来维持生命的呢?请父王杀我吧!应该把我的肉作为你们的粮食才对。”善生说完,紧紧搂住母亲不放。
  善住王收了刀,泪落如雨。善生又对父王说:“请割下我的肉当粮食吧!但是如果我死了,肉就会腐烂。所以不要杀死我,只需一块一块地削下肉来吃,保住性命就行。” 可作父母的怎么也不忍心下手。善生看见如此情形,就自己拔刀割下身上的肉,跪著呈献给父母。善住王夫妇惊惶失措,悲叹许久,最后只好成全爱子的心愿,吃下他的肉。连续几天,善住王夫妇一直在悲伤与饥饿的旅途上苦
撑。善生童子的身上,也只有骨骼之间仅存的几片肉了。父母最后取下这几片肉,充作粮食,然后含泪把爱子的尸骨留在荒野上,匆匆离去。
  当父母离去后,善生王子心里祈盼:“父母亲啊!但愿你们能够平安回国,也希望以我这份自我牺牲的功德,将来能开悟成佛,济度—切众生。”
  他一念至此,三千世界,六种震动,天上诸神赞叹之余,泪如雨下。这时,帝释天王为了试探善生童子的心,化成一只狼来吃他。善生毫不畏惧地说:“虽然我仅存一副骨头,也愿意施给饿狼充饥。”帝释天立刻消失狼形,现出本来面目,赞叹道:“割下自身的肉来维持父母的生命,真是罕见的义举。你如有什么愿望,不妨对我实说。”
  善生说:“我没有其他愿望,只希望开悟成佛。”
  帝释天又问“你的身体,已经无肉仅存骨头,到了这种地步,你恨自己的父母吗?”
  善生说:“我没有一点儿憎恨之心。倘若我能悟道成佛,就可以还我本来面目。”
  善生童子话音刚落,忽然皮肉渐生,很快便恢复了原来的可爱身影。

怀 胎 六 年

释迦牟尼佛在未出家这前,是迦毗罗卫国的太子,名悉达多。太子的父亲是净饭王,即迦毗罗卫国的国君。净饭王宽厚、仁慈,全国臣民十分爱戴他。
  净饭王的妻子摩耶夫人,具有很高的智慧,她具备所有的美德,且才华横溢,性情温和,纯洁无瑕,深受人民的尊重。
  摩耶夫人在恬静的环境中,由右胁生出太子悉达多。太子的降生给全国增添了福德与欢乐。但太子出生不久,王后摩耶夫人便离开人世,升入天界。
  王后的亲妹妹波者波提将悉达多太子抚养**,国王又立波者波提夫人为王后。
  悉达多自幼智慧超人,国王敬请全国最好的老师教太子武艺、哲学、数学、医学、工巧及其它知识。太子文武全才,他的才华远远超过同时代的人。
  悉达多太子长大**后,力挫群雄,以其无可比拟的才华战胜诸国太子,得以迎娶绝世佳人耶输陀罗公主为妻,立为太子妃。
  悉达多太子有两位夫人。一名够毗耶,一名耶输陀罗。够毗耶是宝女,所以不曾怀孕。耶输陀罗则从悉达多太子修菩萨行,出家之夜起,便觉自己已身怀有孕了。
  耶输陀罗太子妃怀身孕六年不产,众人都议论太子妃,说道:。太子出家修菩萨行,太子妃怎么会怀孕呢?难道太子妃品行不端吗?”
  耶输陀罗公主面对众人的议论,义正辞严地宣誓:“我无他罪,我所怀子确实是太子遗留之体!”
  诸家族人都说:“那为什么久不生产,太子离家六年,你才怀孕呢?”
  耶输陀罗太子妃回答说:“这不是我所能明白和说清的。”
  诸释迦众人聚会商议此事,都诽谤太子妃与他人不轨而怀胎,想禀告净饭王,并狠狠地治耶输陀罗的罪。
  够毗耶太子妃便向净饭王说:“我经常与耶输陀罗共住一室,我为她做证,她确实无罪。众人议论皆属诽谤。等待她生下孩子,看孩子与悉达多太子相似否,到时再处置她也不晚呀。父王,您一定要分清是非啊!”
  净饭王素知儿媳品格高贵,行为端正,故相信公主是被诽谤,净饭王宽厚处之,众族人也就不敢再有所举动。 等到悉达多太子成佛之夜,罗睺罗诞生了。
  净饭王因太子出家,非常悲哀,时时思念出家苦行的儿子。净饭王见到刚刚出生的孙子,极像他的父亲悉达多太子,爱怜孙子如珍宝,以至忘记了因太子出家给他带来的忧伤。
  净饭王告诉群臣说:“我的儿子出家至今未归,今得其子与父无异。耶输陀罗,我的儿媳品行端正,为国生子,其功莫大,以后再不可诽谤太了妃!”
  举国上下皆大欢喜,庆贺罗睺罗的诞生。耶输陀罗公主终于得以昭雪。
  悉达多太子修行成佛以后,为度父母及本国众生,回到故国迦毗罗卫国。
  净饭王思儿心切,已白发苍苍。闻儿子回到故土,欣喜异常。耶输陀罗公主常独守内宫,思念夫君,日日祈祷,得知太子成佛归来,更是悲喜交加。儿子罗睺罗年已七岁,从未见过自己的父亲释迦牟尼佛。
  佛回到迦毗罗卫国,度化众生,**常转,开启智慧。当时,净饭王及耶陀公主,常请佛入王宫饮食。
  耶输陀罗精心准备了一百味欢喜丸欲敬献佛陀。也将百味欢喜丸交给儿子罗睺罗,让罗睺罗捧持献给父亲。
  佛用神力变化为五百罗汉,个个皆如佛形象,与佛无异。罗睺罗年方七岁,从未见过父亲,却持欢喜丸径直走到佛前,奉献给佛祖。
  此时佛收摄神力,又恢复比丘相,诸罗汉钵内皆空,唯见佛钵内装满欢喜丸。
  耶输陀罗见儿子与夫君如此相知,想起自己曾蒙受的不白之冤,恭敬地问佛陀道:“我以前因为什么因缘怀孕六年?”
  佛回答道:“罗睺罗前世时,曾做国王。当时有一位五通仙人来到王国,对国王说道,‘闻王以法治贼,请您治我罪!我总是偷用王水,用王杨枝。’
  “国王说道:‘我刚刚登上国王尊位,今有水和杨枝,施于一切。’
  “仙人道:‘国王虽已施杨枝与水,但我心不安,愿王治罪,不要让我以后有因果罪业之报。’
  “国王说道:‘如果你一定让我治你的罪,可稍等片刻,待我从宫中返回时再说。’
  “国王入宫六日方出,仙人在外饥渴难忍。仙人见王出宫,说道:‘恐怕国王是以此方法治我之罪吧?’
  “国王出宫,仙人辞谢离去。由此因缘,五百世后,罗睺罗得六年在胎之果报。”




[ 本帖最后由 淡月 于 2010-11-6 10:31 编辑 ]

宇辉地产 发表于 2010-11-6 11:28:54

看了以后很是受益。很感激无偿提供。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佛法小故事汇总——佛经中的故事